烏志偉
摘 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在新時期,科技和人才越來越成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
關鍵詞:創新教育;音樂學科;啟發教育
在面臨新時代、新挑戰形勢下,對教育事業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任務既無上光榮,又十分艱巨。
眾所周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養人才、造就人才離不開教師。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有高質量的教學和高素質的教育;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1+1>2的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勇于創新、開拓和探索的精神,更快更好地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創新教育整體產出功能。那么,怎樣才能實現上述目標呢?筆者結合二十年教育的實踐,略陳幾點管見。
教育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如何提高創新教育整體產出功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和急需解答的重大課題。提高創新教育整體產出功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靠一兩個指標就能實現的,必須從大系統、全方位、多方面入手,同步進行、全面創新,就是指教學要創新、教材要創新、教育方式要創新。這三個創新環節要同步進行、協調發展,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師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整體創新教育功能。
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富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而造就創新型人才,教師本人首先應當具備創新意識和必要的創新能力,這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做到這一點,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盡快提高自身素質。自身素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教師要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這一點是重中之重。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教師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要求教師為人師表,德高為范,不僅要有廣博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師德。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教師若沒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那么談創新則是一句空話。二是要充電,提高業務素質。當前教師自身素質低下,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要從思想上打破教育藝術。因為新型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這種要求,一是改變過去傳統陳舊的觀念,二是充電,擴充自身知識量和優化知識結構。首先,改革教育方法,傳統的教師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傳授者。受教育者,只知道“學”,不知道“做”,缺乏創新意識,制約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其次,要改變過去固守于一門學科的狹隘的專業。因為當今知識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知識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一體化的統一。在這種新形勢下,教師的知識量明顯不足,而且知識結構單一,有些知識已經陳舊老化,這就需要充實知識,擴大知識量和優化知識結構,向復合型人才方向
發展。
在上述方面我深有體會,我是一名音樂教師,剛上班的時候,只按照教科書中的內容傳授音樂知識和欣賞樂曲,規定什么樣的樂理知識就教什么,需要欣賞什么樣的樂曲就按照課本上課,這種陳舊、封閉、教條式的教育方式,學生不太滿意,要求多聽些與時俱進的樂曲和國外的英文歌曲,并且還想學些校園歌曲。但對于教英文歌曲有很大的難度,一是時間不夠用,二是英語發音不是很準確。后來我利用業余時間和孩子們學習英語,教會了學生許多英文歌曲。不但學生很滿意,而且我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識量和知識結構比以前豐富了許多。在知識不斷得到充實和更新的同時,增強了和學生在認識上的交流,師生共同朝著綜合型和全面型方向發展。這樣做密切了師生的關系,打破了過去教師與學生形成的絕對嚴格的界線。師生關系由過去單向傳遞的關系轉變成雙向交流的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師只有提高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充實和調整知識結構,再塑自身形象,才能使自己在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教育理論素質、教師職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和造就合格人才,除了教師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要創新外,還要加快教育手段現代化建設,發揮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實施“素質教育工程”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建立教師進修、繼續教育制度。同時,要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盡快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與結構、內容,建立新的教育課程體系,把我國的教育事業辦成現代化、開放式、高質量、蓬勃發展的事業。
參考文獻:
毛建勛.論音樂表演藝術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藝術評鑒,2017(5).
?誗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