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會
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健康的體魄,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體育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適應能力具有突出作用,因此體育教學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在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指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學校教育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對于體育教學來說,更應該樹立心理健康觀念,在體能訓練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豐富體育教師知識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運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對學生進行身體指導和心理指導。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不僅熟知體育學、教育學,還要掌握心理學知識。首先,體育教師具備體育教學的專業知識和基礎能力,能夠立足體育教學,發展學生的身體技能,指導學生的運動技巧。其次,體育教師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能夠在體育訓練的同時運用專業的心理學技巧和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和承受能力。第三,體育教師自身要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傳遞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有效銜接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把學生視為獨立的個體,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情緒,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并適時進行疏導。首先教學設計要從學生興趣出發,引導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敢于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堅強意志,讓學生努力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其次,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體質制定不同的身體目標和鍛煉計劃,指導學生進行適宜的體育訓練。通過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心理狀態,不斷提高心理素質。第三,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針對不同情況采用適度的語言刺激,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進行體育訓練時,教師不僅要進行專業的示范和技巧講解,還要關注學生的練習情況,及時采用適當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疏導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例如針對有恐懼心理的學生教師可以說“放心,我會保護你的”,通過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推動學生自信、自強心理素質的形成。
三、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在體育運動中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
當代社會的青少年學生由于生活條件優越,普遍較為嬌氣,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利用體育活動設置一定的困難,讓學生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提高耐挫力,培養努力進取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各種競賽活動,講清競賽的規則和條件,讓學生在比賽中樹立公平競爭的觀念,體會成功與失敗的感受,以此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在競賽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體育技能和比賽戰術進行指導,還要對學生的參賽心理進行正確引導。對于一些害怕挑戰不愿意參賽的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鼓勵,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競爭精神;對于那些害怕失敗想贏怕輸的學生,要引導他們享受比賽的過程,幫助他們總結經驗,讓他們學會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從而樹立正確的勝敗觀念和健康的心態。此外,教師還要在賽后進行認真點評,幫助勝利者總結經驗,幫助失敗者找出失利原因,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強抗挫折能力。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保障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順利開展教學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充分信任教師、愛戴教師,教師也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學習進展,對學生的情緒進行積極的疏導,從而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應該做到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教師應該放下權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建立真正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其次要充分尊重、包容學生,對于他們的錯誤要耐心開導而不是嚴厲訓斥、挖苦諷刺。實踐證明,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應該樹立心理健康目標,在實踐中充分發揮體育訓練的功能,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推動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吉海.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7(1):134.
[2]趙方瑤,陳章啟.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滲透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2012(1):15.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