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接受學校的教育,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關愛。家校合作正是這樣一種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互動性極強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在多方面、多因素的配合下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其中家庭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針對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家校合作模式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之外,家庭是小學生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家庭氛圍、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心理、思想和人格。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不能脫離家庭而獨立存在于學校,即使家庭教育完全有別于學校教育,對學生起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但老師、學校終究不能替代家長、替代家庭教育,學校與家庭應該分工合作,共同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身心成長環境。
一、家校合作之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小學生健康、積極、正面的心理素養。如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正一點點地從成年人的世界滲入校園中。很多家長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不斷強化孩子的學習,導致小學生背負很重的學習壓力,且學習難度也在不斷提高,甚至完全超出了小學生的年齡與認知。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已是大勢所趨,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面對壓力端正心態,養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勞逸結合,妥善安排學習任務。
2.增進了親子感情
盡管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群體,但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至今認為學校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甚至是唯一場所,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塑造人格、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小學生更需要來自于家庭的溫暖與陪伴。家校合作正是以此為核心展開的,在家長與學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接受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
二、家校合作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施措施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在家長的殷殷期望中,小學生不僅要承受單方面的學習壓力,更要承受“不讓家長失望”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積壓在內心的壓力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只要學習存在,學習壓力就不會徹底消失。身為父母,應該體諒孩子在壓力下的心理狀態,改變簡單粗暴、缺少溝通的教育方式,更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評判孩子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家長更多的是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用心觀察孩子是否出現了負面情緒,學習心態是否端正,如果發現問題,首先要做的是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站在精神層面與孩子交流,或者和老師溝通后尋求恰當的解決方式。
2.提高合作意識
傳統教育之所以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方面來自于學校的應試教育體系,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學生的家庭。時至今日,仍然有家長認為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場所,孩子有了不良習慣或者學習較差,學校應該負全部責任。“家校合作”必須糾正家長的這種錯誤觀念,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多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從內心認同家庭才是孩子身心成長的主陣地,任何學校也無法承擔起學生全部的教育任務。若想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出最大價值,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該改正以往錯誤的思想與行為,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位,端正態度,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完善孩子人格的重任。
3.善用網絡平臺
以往學校與家長欠缺溝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原因,家長無法親自參加學校的很多活動。全球互聯網時代,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建用于交流的網絡平臺,加強學校、家長、老師三方的聯系與互動,有關學生的心理、性格、在校表現等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反饋給家長,如果家長遇到教育上的難題,也可隨時詢問老師,實現學生心理狀態的共享。家校雙方共同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出謀劃策,既增進了老師與家長的聯系,又在無形中建立起信任、理解的關系,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促進了“家校合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順利開展。
4.加強家校雙方的實際互動
家校合作模式的價值,還需要家長與學校的相互合作與努力,將心理教育落實到行動中:(1)家訪:這是老師了解學生家庭環境、家庭關系的最直接的途徑,家訪讓老師、家長和學生面對面、一對一地交流。老師用行動讓家長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從而與老師合作,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努力。(2)安排家長開放日:根據學校現狀,定期邀請家長感受學校生活,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觀察孩子的課堂表現。
隨著教育理念的加強,學校愈發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無疑是最利于學生的教育方式,除了利用好網絡平臺的便利之外,老師更應該用實際行動踐行教育,保證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袁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新校園(中旬刊),2016(1):33.
[2]張紹波,付偉,耿春明,等.家校合作框架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模式[J].消費導刊,2016(12):330-331.
注:本文為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負責人田東利,課題編號BY[2017]G062。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