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細柳
摘 要:現在,很多小學教師專注于研究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科基礎教學的探討,對基礎知識教學缺乏研究。反映在教學成效上,就是學生綜合能力比較好,但基礎薄弱,知識不扎實。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
現在,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成了主人。而且,教師在教學上也更多地采用了適合小學生興趣取向和認識習慣的形式和方法,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一到進行解題測試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小學生一看題目就知道怎么解答,腦子很靈光,但一解題,答案又不正確。為什么?因為解題的思維有了、解題的技巧掌握了,但基礎知識沒學到位。思路上正確,概念上有偏差。因而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措施,提升概念、理論教學的效果是緊要的。
數學學科中的概念,我們可以界定為“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可以看出,這是數學知識的基礎核心內容。如果學生對這些都不能準確把握,其學科核心素養肯定不會得到有效發展。下面從兩個具體策略上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展開探討。
一、關聯生活實踐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較低層面,而概念又是相對抽象的,小學生把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向學生講解相關概念時,盡可能將教學過程和形式與小學生的生活實踐關聯起來,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便于集中他們的思維。
比如“分類與整理”這一部分的教學。課本上并沒有對“分類”“整理”給出具體的概念表述,整個過程完全是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認為,這樣的教學并不完整,應該在概念上給學生一個較清晰的認知。什么是分類,什么是整理,在教學中應向學生闡明。不然,小學生一般會將“分類和整理”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概念。教材以氣球作為示例來進行講解,我考慮到氣球體量比較大,而且輕飄,在教室中不太容易組織。因而我選用小學生經常玩的動漫卡片、玻璃球來進行教學。教學時,我將分類和整理兩部分有意割裂開來,再加上準確的語言表述和引導,使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比較準確的界定。在“分類”時,我讓學生反復用不同的方法將卡片或玻璃球分類。如,先按顏色分,重新打亂后再按形狀分,再按大小分,再按材質分……在反復“分”的過程中,學生對分類這個概念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在“整理”時,我讓學生按自己的分類方法分類后,將每一類的特征進行表述(如這是黃色類的,這是紅色類的),然后對每一類進行數量統計并填寫表格,完成一次完整的“整理”。
以上這個案例,一方面使用了與學生生活實踐相關聯的事物作為教具,學生思維集中、興趣度高,另一方面有意將教學過程按概念進行 “割裂”,使學生得到清晰的概念認知。
二、注意教學的直觀性
數學知識本來就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數學的概念在抽象性和概括性上就更突出。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仍然以具象思維為主。因而,教師應想辦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過一些較直觀的教學使學生把握概念。
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我就使用了直觀的體驗式教學。先用12個大小一樣的正方體木塊給學生演示:將這些木塊分成3堆,每堆4個。告訴學生3堆是“份數”,而每堆的數量都一樣,這是“平均”。如果這一堆5個,另一堆3個或4個,不一樣多,就不是“平均”。當每堆都一樣的時候,“4”就是這次平均行為的“平均數”。然后,我又重新分,分成4堆,每堆3個,再向學生講一遍。讓學生基本上能分清“份數”“總數”“平均”“平均數”這幾個概念后,我將學生分組,每組一盒積木,讓他們親自動手來研究體驗這一知識。之所以給學生們使用積木,是考慮到每盒中的積木大小、顏色、形狀都不一樣,通過這些有意設置的干擾因素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學會將與“平均”無關的因素排除出去,從而較牢固地掌握概念的核心。
此外,繪圖也是比較直觀的概念教學方法。如,在講授“位置和方向”時,我先是帶領學生在教室和操場上實地體驗位置和方向,讓他們對這兩個知識有較準確的認知。但考慮到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雖然具有辨別位置和方向的能力,但落實到理論上,他們對這兩個概念又是比較含混的,不能有效地將知識落實到紙面上。我就又安排他們自己繪制方位圖來強化概念教學。如,先畫一個學校的平面圖,太陽畫在右側(早晨),將自己畫在操場中間,標出各點的位置和方向。再畫一張,太陽畫在左側(傍晚),將自己畫在操場外邊,再標出位置和方向。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理解“位置”這個概念的絕對性和“方向”這個概念的相對性。
總之,小學生知識積累不足、生活體驗較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他們進行數學概念教學,一般應進行抽象到具象的轉化,并與學生的生活實踐關聯起來。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在教學之后,對學生進行持續的概念鞏固與強化,從而確保這些基礎知識穩定、準確地扎根于學生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彩芳.論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6(4).
[2]張志成.論小學數學概念的呈現方式及特點[J].讀寫算(教研版),2015(23).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