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琦
摘 要:選擇最新高考試題進行解析和點評,針對不同模塊知識點提出復習策略,收到事半功倍之學習效率。
關鍵詞:高考;化學題;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能力測試35題:
一、題目
35.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15分)
鉀和碘的相關化合物在化工、醫藥、材料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卮鹣铝袉栴}:
(1)元素K的焰色反應呈紫紅色,其中紫色對應的輻射波長為 nm(填標號)。
A.404.4 B.553.5 C.589.2 D.670.8 E.766.5
(2)基態K原子中,核外電子占據的最高能層的符號是
,占據該能層電子的電子云輪廓圖形狀為 。K和Cr屬于同一周期,且核外最外層電子構型相同,但金屬K的熔點、沸點等都比金屬Cr低,原因是 。
(3)X射線衍射測定等發現,I3AsF6中存在I3+離子。I3+離子的幾何構型為 ,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為 。
二、解析
該題考查的是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簡單分子或離子構型的判斷,金屬鍵和金屬物理性質之間關系,原子軌道雜化方式及雜化類型判斷,晶胞的計算。具體解析如下:
(1)紫色波長介于400nm~435nm,A.404.4符合,所以答案
是A;
(2)基態K原子核外有4個電子層,最高能層是第四層,即N層,最外層電子是4s1電子,該能層電子的電子云輪廓圖形狀是球形,K和Cr同屬于一個周期,K的原子半徑較大,并且價電子較少,金屬鍵較弱,所以金屬K的熔點、沸點等都比金屬Cr低,因此答案是N;球形;K的原子半徑較大,并且價電子較少,金屬鍵較弱。
(3)I3+中心原子的價層電子對數是(7+1×2-1)/2=4,所以是sp3雜化,價層電子對是正四面體,中心I原子的孤電子對數是(7-1×2-1)/2=2,即V形,所以答案是V形;sp3。
需要注意的是,核外電子排布、雜化、空間構型、晶胞的計算;注意價層電子對的判斷,這些都是易錯點。
三、學習思考
從本題考查知識點來看,屬于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我們在復習時,要進一步探索物質結構的奧秘,以及物質結構和性質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宏觀到微觀理解化學物質本質。筆者針對該模塊的復習,提出學習思考:
1.建構核心概念
結合“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知識特點,通過不斷練習,在核心概念建構基礎上強化記憶,理清楚重要概念,把握核心概念的適用范圍和價值,從更高的層次學習概念知識。如,1931年,Pauling提出sp型雜化,有效解釋了CH4分子結構。在分子構型和絡合物構型中,雜化軌道理論發揮著很大作用,助推絡合物化學發展。結合雜化軌道理論,對典型分子雜化類型進行分析,通過整合分子空間構型、雜化軌道理論、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提高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2.形成知識網絡
學習結構化學旨在利用結構理論對物質性質進行解釋和預測,所以在復習時要注重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物質結構和性質的聯系。“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知識網絡可以從以下方面構建: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分子結構和分子性質的關系、晶體結構和性質的關系。其中,分子結構和分子性質的關系是重難點,在復習時,應注重各核心概念的比較學習,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
聯系。
3.典型案例剖析
從對上題的解析、點評,可以看出對能力測試已經成為高考的基本導向,能力立意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測試我們的綜合能力。結構化學理論相對抽象,在高考中試題情境化相對較難,但是題海戰術是低效的,筆者認為可以結合高考試題的典型分析,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在典型試題的誘導下,再去循序漸進地培養自己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繼而提高化學解題能力。
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點是課改后出現的新內容,在高考改革中正經歷“難學難考”轉變,筆者以2017年一道化學題為例,對典型考題進行解析和點評,了解高考發展趨勢,繼而針對該模塊知識點復習進行學習思考,提出建構核心概念、形成知識網絡、典型案例剖析三大復習策略,希望通過筆者的總結,可以為大家提供模塊知識點針對性的復習建議,在高考備考中做到有目標,繼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四、評語
小作者能夠選擇最新高考試題進行解析和點評,并能夠想到不同模塊知識點復習適用策略不同,這一點難能可貴,我們一直以來提倡愛學習,更要好學習,小作者值得學習!
參考文獻:
[1]李銀秀.對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化學試題的解析及啟示[J].中學生理科應試,2016(Z1):85-92.
[2]劉榮.對一道高考化學試題的解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24):57-58.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