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匯
摘 要:小學生處于讀書的初始階段,他們所接觸到的并且能夠認真閱讀的書很大程度上是教科書,語文是強調積累的學科,要獲取更多的知識就要增加課外閱讀,小學閱讀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便是開啟學生閱讀的大門。因為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通過對小學生閱讀特征的分析,提出一些關于閱讀的具體方法,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閱讀教學;小學生
閱讀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十分重視。但是,小學生的閱讀不同于成人,有著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小學生的閱讀是相對比較自由的。小學生的閱讀通常都沒有固定的方向,拿到什么就讀什么,沒有明確的目標。其次,以興趣為主,小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書會很主動地去讀,在一本書中也只會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再次,內容零散,不成體系。小學生閱讀注意力比較難以集中,很難認認真真去讀完一本著作,而且看書缺乏堅持的精神。最后,喜歡圖片多于文字,大部分小學生只對圖片非常感興趣,只有圖片引起了他們的疑惑之后才會對文字發生興趣。以上是小學生的閱讀特點,若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有效性,則必不可少地要掌握他們的閱讀特征。
一、有效閱讀從培養興趣開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有條件去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所以提高學生興趣是第一步。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首先要樹立目標,讓學生知道他們為什么要讀這些內容,帶著目標去閱讀,讀書的積極性肯定要比漫無目的強很多倍。其次,初始階段盡量多選擇一些配圖比較多的書籍,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圖片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順著想象學生就會去閱讀文字來了解細節,因此圖文結合效果遠大于純文字的效果。最后要設計讀書分享會,讓學生能夠把讀到的收獲分享出來,分享產生的成就感就是學生讀下一本書的動力。當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被激起,當學生的讀書收獲能夠被傾聽和認可,那么學生的閱讀就有了主動性,可以為下一步閱讀習慣的養成打好基礎。有目標、有興趣,這樣的閱讀才能夠談得上有效性。
二、有效閱讀從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去落實
閱讀要達到高效化的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堅持。無論多么好的閱讀技巧,都只是一時的,讀書多的人和讀書少的是可以明顯區分出來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讀很多的書呢?習慣!一定是習慣,我們發現書越是讀得多的人越是覺得還有很多的知識要去發掘,越是讀得少的人越是自以為是。因為層次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看問題的深度也就千差萬別。因此要讓學生能夠有效閱讀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讓他們樹立這樣的意識,在課堂上可以專門給他們設定十分鐘的閱讀時間,讓他們堅持分段讀完一本書,然后接著另一本書。也可以把這項工作先作為任務去規定,讓學生在課后去完成,并且專門設立小組長第二天去檢查。堅持一個學期,等習慣養成后讓學生自主去閱讀。只有這樣的話,讀書的有效性才能夠提高,課堂時間雖然集中,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訓練,但是要達到質變必須要通過習慣養成來支撐,也只有習慣才能落實好有效閱讀。
三、有效閱讀要能成系統
要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必須要構建一套可操作的閱讀系統,該系統必須包含分類、篩選、閱讀、筆記、讀后感等環節。學生要懂得簡單的圖書分類,要知道各類書的區別,只有了解圖書的類別才能夠找到讀書的方向。篩選時在同一類書中要懂得哪些書目適合自己,哪些書目不適合自己,從中篩選出可讀的書目來讀。學生在選定書目后要開始閱讀,閱讀有瀏覽和精讀兩種,這需要明確讀書目標,然后恰當地運用閱讀方法。小學高年段的語文閱讀,在課堂訓練時應該以培養精讀為主,適當傳遞略讀的方法。能夠專心閱讀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要讓效果擴大化,那么必不可少要做筆記,可以隨時隨內容做筆記,筆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書本的內容,也有助于我們在回顧書本內容時更加迅速和高效。對于整個閱讀的系統來說,讀后感部分是真正的升華內容的環節,也是最后一個環節,如果要達到更深層次的讀書,這個環節一定不可以省略。小學生屬于讀書的初始階段,需要老師幫助他們來構建這一系統,也只有系統化閱讀,效果才能夠優化。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基礎工程,要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落實好這項基礎工程的高效性,必須要了解小學生的閱讀特征,然后通過培養興趣、養成習慣,最終系統化經營。相信這是一條高效之路,需要堅持,通過實踐一定可以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春林.教有定法 思有定勢 學有常規:用高效閱讀法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學刊,2012(14).
[2]嚴傳華.快速快樂的高效閱讀: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和重要前提[J].吉林教育,2010(11).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