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摘 要:國家加快素質教育改革,學校應國家要求不斷進行工作調整,為社會提供具有先進思想觀念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師具有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化教育中培養學生正確價值理念,讓學生沿著正確的軌跡發展。小學階段學生可塑性較強,但是理解能力較差,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可以解決教學難題,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知識,減化學習難度。學生能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系起來,具體闡述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內涵,并提出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意義;策略
學生在小學階段思想處于空白期,后期的教導對學生影響較大,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社會認知,學生具備基本的是非觀念,避免受不良思想的影響。思想品德教育知識較為枯燥,小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促使教育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理念,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保證品德教育具有實用性、能動性。
一、淺談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內涵
著名教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教育應從實際出發,教育和生活息息相關、相互影響。作為小學品德教師,教師要深刻領略教育內涵,懂得教學中心、找準定位,從實際出發,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促使教學方式多樣化。生活化教育是指教師借助教學工具,將教育內容與實際聯系在一起,從而降低知識難度,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生活化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還能培養升華學生自我意識,使之熱愛生活、具有高尚的價值觀念。
國家開展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計劃有一定的目的,其想要培養具有較高道德品質的學生。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要堅持學生是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知識教育,讓學生明白教育知識是顯示生活的延展。
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1.培養社會型人才,為國家發展打下基礎
社會不斷發展,在不同的時間有著不同的發展理念,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這三者隨著社會進步不斷變化。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人才是發展的核心,國家以及社會需要社會型人才。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與實際脫離,難以滿足社會需要、國家需求。小學思想品質生活化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學生的相關意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具有先進思想,具有高尚情操。這為我國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促使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進入社會主義高級階段。
2.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實用性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滲透可以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教師講得復雜難懂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思想品德課堂具有綜合性,其融合點較多,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可以提升自我道德認知,保證學生思想的先進性。
3.有利于促進小學生身心發展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模仿能力較強,在這一階段如果對其灌輸錯誤思想,那么學生會偏離成長軌道,學生具備錯誤的價值觀念,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學生心理教育,通過教育讓學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形成是非意識,能對社會現象進行基本的判斷。
三、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保證教材合理性,緊密聯系生活
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進行工作調整。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適當教材,保證教材的科學合理性。堅持教學素材與生活聯系的教學原則,圍繞這一原則開展教學工作。教師要保證教學質量。教材不僅指書面教材,還指實例教材,教師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進行故事編寫,向學生發出疑問,學生判斷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是否正確,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熱愛班集體、保護公物”時,教師為了培養學生保護公物的意識,為學生進行教學舉例,向學生描述山區的學習條件、講述教學工具的重要性,觸動學生心靈,從而提高學生意識,使學生熱愛集體、保護公物。
2.設置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在課本上了解的事物記憶效果較差,教師要根據這一狀況,不斷開拓自身教學思維,將教學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設置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記憶。教師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接近生活,從實踐活動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例如,在學習“尊老敬老”這一美德時,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組織學生到附近社區探望孤寡老人。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老人的快樂,了解陪伴的真實意義,懂得了尊老敬老是不能夠用金錢所代替的,從而深刻了解我國傳統美德,以身作則,將美德傳承下去。
總之,教育要從生活出發,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符合這一發展理念,具有先進性。教師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師要改變原有手法,保證教材合理性,設置社會時間活動,充分借助現代技術讓學生具有先進思想,完成國家下達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劉甜.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0):49-50.
[2]范立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回歸的改革[J].經貿實踐,2016(22):164-16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