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摘 要:合唱是演唱的一種基本形式,合唱的美在于人聲的和諧統一,各聲部分別演唱時,匯集在一起,擁有相同的感情,這樣所形成的共鳴魅力很大。為此,結合訓練實踐,科學運用多種音樂要素,可以更好地提升合唱演唱水平。它體現的是一種高度的統一與和諧,是一種平衡。
關鍵詞:小學生;合唱;音樂要素
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它們分別是數學、文學與音樂。”而合唱就包含了其中的文學與音樂。
從文學方面來講,通過合唱也是對事件與情境的描述,這種描述對于演唱者準確地把握音樂形象有重要影響,特別適合篇幅較長、拍子及速度變換較多的合唱作品,構建形象的合唱場景作用是很大的。以由山東民歌改編的合唱《王大娘喂雞》為例,可設為五個場景畫面:(1~36小節)鬧情緒;(37~54小節)沒脾氣;(55~84小節)笑哈哈;(85~103小節)樂開花;(104至最后)心甘情愿。有了這種畫面感的分析,排練者的排練就會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在合唱的過程中,強弱力度的變化會讓音樂作品出現不同的意境,使作品的律動韻味無窮,進而能夠達到虛實交融、身臨其境的境界。高音與強音的表達不是用蠻力呈現的,而是要通過演唱者恰到好處、有節制的技巧的表達,在演唱過程中要帶有濃厚的思想感情。比如合唱《王大娘喂雞》中的高聲部旋律,針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講,音相對較高,因此要以感情的發展為動力,使聲音向前運動。而低音或弱音應該與強音用氣一樣,把聲音和情感釋放出來,使低音或弱音同樣能夠表現靈活,情感豐富。如合唱《紅鼻子魯道夫》的低聲部和《王大娘喂雞》的低聲部。所以,在合唱《王大娘喂雞》的過程中,首先要應用強弱的變化,凝聚起全部的情感,傾注于第一聲發出的瞬間,讓演唱在開始就激起人們的共鳴,為之后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礎。有的人說,看一個合唱團演唱水平的高低,對其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善于色調變化的演唱,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硬性標準。
合唱是集體的歌唱活動,一定程度上需要演唱者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使自己的聲音能夠更加良好地融合在集體中,以發揮最佳的效果。在平時排練中,應通過音樂反復強調各聲部的作用。
演唱時,應能夠根據作品的風格、類型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來控制聲音的表現力,使演唱與作品完美結合,準確表達出作品的內涵,并能將聽眾帶入其中。對于作品應做到詮釋得當、到位,抑揚頓挫表現鮮明,有明顯的強弱、快慢對比,而不是平鋪直敘、毫無起伏。清晰的律動能夠使演唱聽起來更有生命力。
合唱的精髓在于和諧,要求聲部與聲部之間要達到相互協調的效果,音色要融合、柔美,不能凸顯某個個體。也就是說,在合唱演唱過程中,如果讓觀眾聽見了單個人的唱法都不是“合唱唱法”。我們合唱隊要求個體服從全體,合唱隊里沒有我,只有我們。當然,在合唱中使用普通話的發音和吐字咬字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時訓練的時候,排練者先讓音色較好且又較統一的隊員唱出,然后其他隊員進行模仿,隊員與隊員之間的發音等都要相互靠攏;也可以分聲部齊唱,要求:位置與音色是統一的;還可以把排練中的聲音錄下來,讓學生去分析,若在合唱過程中能夠很清楚地聽見自己的聲音,那么,自己所發出的聲音已不是合唱所要求的聲音了,這種個體凸顯的演唱破壞了合唱聲部的和諧和統一。始終提醒學生:發音時,不要把聲音唱得太亮。
童聲極具純潔之美,柔和有穿透力,更易使聲音在音色上保持一致。可是,合唱訓練中排練者要求學生聲音要“暗”,因為暗一些音色更容易接近。實踐中發現,往往在“熟練了,也興奮了”的時候,出現忽視音色和諧的現象。
在“王大娘哎呀沒脾氣”和“王大娘心里樂開花”場景中,中低兩聲部學生總是不能及時地銜接上,無論節奏還是情緒都顯得有些松散。再比如合唱《紅鼻子魯道夫》中,低聲部“你的鼻子閃閃亮”的連續切分節奏也出現了慢拍或者搶拍的現象等。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和脈搏,在合唱過程中,如果個別隊員的節奏跟不上全體的節奏,或者是個體節奏太快,就會顯得合唱的節奏不整齊、不準確,讓聽眾覺得太散亂,就不能很好地演繹作品。
合唱是一種多聲部旋律展示的高層次的藝術形式,自家的合唱要在演唱過程中體現感情,合唱藝術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需要一個過程,在練習的過程中,也是對每個演唱者的磨煉。由此可見,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學生的音樂素質無形中得到了提高,并使合唱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合唱與學習音樂知識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學生在合唱中能夠不斷發展自己的綜合素質,感受到美,促進學生學習欲望的提高,達到更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珮筠.探討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5):123.
[2]鄭風.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初探[J].科學中國人,2016(33):36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