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杏
摘要: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便是課堂上學生的提問行為,那么在課堂上,教師怎樣去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質疑,讓學生有效地提問,積極地學習知識呢,筆者立足于:一、激發興趣,讓問題萌芽。二、給予機會,讓問題破土。三、交給方法,讓問題“富于營養”,讓學生敢問、機會問、會問有,讓質疑成為“打開學生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能力;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012-01
好問是孩子們的天性,是他們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然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孩子們的“為什么?”、“是什么?”的求知聲音卻越來越少了,是什么禁錮了孩子們的思維?是什么冷卻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回顧我們的課堂,有多少老師給了學生提問的空間?又有多少老師抑制了孩子們心中那個蠢蠢欲動的想法?我們的教育似乎忽視了孩子們的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便是課堂上學生的提問行為,那么在課堂上,教師怎樣去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質疑,讓學生有效地提問,積極地學習知識呢,我的看法有三:
1.激發興趣,讓問題萌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有了興趣,思維才會活躍,腦中才會產生問題。如何讓學生把學習當做是一種快樂的體驗,想學、想問呢?教師不單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提問氛圍,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要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提問后的喜悅。
1.1?教師要有一顆童心。教師在課堂中不要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適當地學生化,有著像孩子一樣的學習情緒,一樣的好奇心,一樣的求知興趣,這樣學生的學習激情也會被你所調動。如在教學《童年的發現》時,我板書課題后,說:“讀了這個課題,我有很多的問題想知道,大家猜猜看,我想知道什么?”這時,學生的好奇心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樂于去猜想老師的想法,于是紛紛“獻計”——“老師一定想知道我童年時發現了什么。”,“老師想知道我是怎么發現的”。“老師想知道有沒有誰幫助了我去發現”……此時的學生思維活躍,浮想聯翩,不知不覺中,問題已在他們的腦中生成,并且有著想幫老師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這種欲望促使他們去探究。在這樣平等融洽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有話敢說,有問題敢問,創新精神也會不斷發展。
1.2?要讓學生所提的問題“無錯化”,學生不敢提出問題,多數是心里憂慮,擔心所提的問題太淺顯,別的同學會嘲笑;擔心所提的問題沒有價值,老師會不屑一顧。如果學生提出問題受到打擊,久而久之,自尊心受挫,他們便不愿再去提問題,不愿去思考,學習就非常被動,因此,對于學生的問題,老師要盡力挖掘它的價值,而不要去諷刺,謾罵,要讓學生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學習是快樂的。教師要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只要是動腦思考所提出來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對于精彩的問題,教師要用語言去激勵,用手勢來肯定,用目光去贊許等手段,讓學生獲得肯定,對于個別學生的天馬行空的問題,教師要啟發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去思考,避免讓他們學習的熱情受挫。這樣,學生就敢于在課堂中大膽提出問題。
2.給予機會,讓問題破土
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訓練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在暢游的途中,要讓學生得以充分動腦、動手、動口,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些老師的課堂總是追求講得“細”,講得“透”,課堂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只是觀眾,當教師滔滔不絕地向學生傳輸著教學要點的時候,可曾想過學生哪還有提問的機會和時間?哪有問題可研究呢?教師把自己當成了教學行為的包辦者,但是卻忽略了即使你講得面面俱到學生也不一定聽得進去,許多知識、方法、要領只有學生親身去體會、思考、研究,才能領悟,才能深刻。因此教師應把一個人的“表演”變成“全民互動”,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提問、交流、切磋。這樣,收到的效果遠遠比一個人的“獨唱”好得許多。
3.給予方法,讓問題“富于營養”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必須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在課堂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課堂效率自會事半功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教師應還給學生一顆充滿探索欲望的心靈,讓學生敢于發問、有機會提問、懂得問,讓他們享受語文課堂,體驗學習的樂趣。讓質疑成為“打開學生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英)考利.《教會學生思考》,教育科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福建教育出版社.
[4]?沈龍明.《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世界圖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