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煒
摘要: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現實生活的變化和發展。本土文化還應包含個人或團體在成長歷程中足以影響其知覺、思維、價值觀等形成的文化環境,其中既包括建筑、農業、工業等硬環境,也包括習俗、傳統等軟環境。囿于現行學科設置等原因,專門開設本土文化的教學目前還不具備條件,但可以將其滲透于其他學科中作為“佐料”,增加教學的“色、香、味”,提高教學的效果。在地理教學中靈活運用本土文化,對地理學科的教與學都有很大的助益。
關鍵詞:本土文化;地理教學;靈活引用
眾所周知,地理在文科學科中難度較大,地理學習令許多文科生感到撓頭。這是由地理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地理學科的內容龐雜、瑣碎,而又兼跨文理,并且許多要以圖像的形式落實到空間分布上去。尤其是由于研究地域廣,許多內容學生感到陌生和疏離,從而感到不易理解,這常成為學習中首先遇到的困難。
這種情況說起來也不奇怪,因為人們的認知規律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熟悉到陌生,由身邊常見的到遙遠未知的,這樣就降低了認知過程中的梯度,知識的遷移才容易發生。本土文化就是人們浸潤于其中,倍感熟悉而又親切的東西。在地理教學中引入本土文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疑難,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關于美國的農業,地域專門化是其非常突出的特點,其農業生產地域分為小麥區、玉米帶、棉花帶等等。這樣做的好處之一是能夠最充分的利用自然條件,這點學生常不易理解。我們就可以蘭州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差異來做例子說明:如蘭州南部的二陰山區因氣候涼爽、陰濕,主產百合;安寧、什川等川區,水肥、光熱條件好,主產桃子、梨等水果;青白石、皋蘭等高坪和較干旱地區,水源較缺乏,但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瓜類因其耐旱,而成這里的主產。如果換過來,安寧種植百合,則因為自然條件不適應而產出很低,效益大減,這里獨特的自然條件優勢得不到發揮——即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依此類推,西果園等南部二陰山區改種西瓜等,青白石等高坪和較干旱地區改種桃子,都將如此。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理解農業地域專門化可以最充分地利用自然條件這一優點了。
再比如學習工業區位時,課本及練習列舉了大量事例,但實際上以蘭州的實際為例學生更感興趣。西固石化區位于蘭州主城區以西,相對城區處于黃河上游地帶,曾經多次污染河道和水源。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對此頗有微詞。學生對此事也很熟悉,其中許多人也是人云亦云,對此持批判態度。我們就以此為例來分析:首先說明蘭州由于特殊的地形影響,盛行風為偏東風。盡管石化工業會排放污水,然而其更多的污染物卻是廢氣,兩害相權取其輕,石化區放在城西,就使得其位于盛行風的下風向。再則歷史上主城區附近寬曠的河谷平地主要在西固一帶,考慮用地需求,放在這里也是適宜的。還可以結合工業的導向型,分析蘭州為什么設立石化工業,因為這種工業屬于市場導向型,蘭州是西北主要的大城市,又是交通樞紐,符合這種導向型工業的分布要求。如此下來,學生在興致盎然當中,輕松愉快地弄清楚了工業區位的相關問題。當然,教師最后需要補充說明,這種工業分布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做出的選擇,無關當今對此布局的調整。
在學習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常有很多案例的討論,如建筑、飲食、生活習俗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等。這方面可以大量引用本土文化的例子。比如本地人居住喜歡坐北朝南,俗語“有錢蓋北房,冬暖夏天涼”即是,此例可以充分說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軌跡中點為南方,朝南可以更好、更長時間的采光。又如包括本地在內的北部中國冬季寒冷,這里的傳統民居中就有火炕等設施,以便采暖。
飲食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牛肉面即是一例。西北干旱,人們喜食湯面,既攝取了能量和營養,同時也補充了水分。春小麥是中溫帶代表性農作物,蘭州盡管有時被劃為暖溫帶,但周圍山區海拔高,氣候溫涼,適宜春小麥生長。春小麥淀粉分子鏈長,適宜拉升。蘭州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帶,鄰近的甘南、青海養殖有大量牦牛,從而提供了充足的牦牛肉。蘿卜產量高,耐儲存,為北方冬季傳統的日常主要用菜,俗語又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之說,習慣上肉食常和其互相搭配食用,以解膩去腥行氣。蒜苗、香菜、辣子既能調味,又是生熱散寒之物,尤適于西北寒冷的冬天作早餐之用。由此,牛肉面提供足量牛肉清湯,整碗一根面條細長,牦牛肉軟爛咸香,蘿卜潤白透光,香菜、蒜苗翠綠,辣子油紅亮都有了出處,無一不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通過此例,學生對環境與飲食的關系就有了透徹理解。
學習中國的內河航運時,中國著名的大河中,黃河卻是個特例,航運很不發達。探究個中原因時,我們便可以引入羊皮筏子,探討黃河中傳統上為何很少用船而多用羊皮筏子呢?分析黃河一是水小泥沙大,多淺灘,水上交通工具不宜吃水深;二是黃河上游水流急,逆流上行非常不易。這種情況下,輕巧的羊皮筏子就應運而生,一是吃水淺,即便多淺灘也可以順利通行。同時由于吃水淺,受水流沖擊力就小,再加上自身重量輕,逆流上行較容易。其輕巧的結構,甚至于使得其必要時可以棄水上岸,放氣后由人力或者畜力運往上游,運送方便,解決了上行不易的難題。小小的一只羊皮筏子,完全反映了黃河的特點。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都是靈活引用本土文化的事例,來說明和闡發地理教學中的各種疑難。在此過程中,學生消除了對困難問題的陌生和疏離以及乏味無趣的感覺,反過來感到了所學東西的鮮活有趣和親切。學習困難得以有效解決,學習效果大大提升。實現這個轉變的關鍵就是靈活運用本土文化的豐富“佐料”,用心為學生奉上“色、香、味”俱佳的、使其胃口大開的地理教學“大餐”。
參考文獻:
[1] 朱志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 劉學梅.地理教學目標達成路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