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旭
(332005 江西九江學院 江西 九江)
“公民的人格不受侵犯”,這是我國《憲法》第38條的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這是我國《憲法》第49條的規定;“涉及個人隱私的刑事案件,不得公開審理,特別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得公開審理”,這是《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的規定。從上述法律法規能夠看出,我國法律對于人的隱私權極為重視。對于人的尊嚴和自由的保護,是隱私權保護的主要內容。隨著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人們對于隱私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我國部分高校對于大學生的隱私權重視程度不夠高,導致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屢屢侵犯大學生的隱私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首先,保護大學生的隱私權,是教育發展的要求。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其目標是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現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能夠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保護學生的隱私權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關鍵環節。高校在各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保障。維護學生的隱私權,能夠促進學校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對于考試作弊行為的懲罰,是每一個高校都應該重視的內容。但是,在很多高校在處理學生作弊行為的過程中,由于處理方式的不正確,會導致出現侵犯隱私權的情況。比如有的高校會將作弊學生的個人信息張貼在通知欄,或者在電子屏幕中進行滾動播放,嚴重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1]。
高校在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不能夠避免對學生個人信息的應用,比如家庭狀況、個人疾病史和獎懲狀況等。如果管理人員未對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加以重視,會導致大學生個人信息的泄露,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比如在資助貧困生的過程中,往往會使得貧困生個人家庭狀況被公開,使得知情權主體范圍擴大,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高校對于學生宿舍的正常管理,能夠有效維持學生宿舍的衛生狀況和生活秩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如果宿舍管理的方式不夠恰當,就會出現侵犯學生隱私權的狀況。比如有的高校開展突擊檢查、隨意檢查學生的衣柜和書包等。上述行為就會對學生的隱私權造成嚴重侵犯。
首先,大學生應該在生活和學習中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做違法校規校紀的事情,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隱私權保護意識。大學生應該意識到自身隱私權的重要性,并能夠充分尊重學校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知情權與管理權。其次,大學生應該提升自身的維權意識,當自身隱私權受到侵犯時能夠選擇合理的途徑進行維護。這就需要大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進行了解,可以通過圖書館或者網絡資源等,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隱私權法律知識的掌握,當自身隱私權受到侵犯時能夠運用法律的武器進行維護[2]。通過隱私權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能夠不斷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維權意識,并避免在維權的過程中出現不當行為,影響自身學業發展的同時,也會對學校工作開展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我國在隱私權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起步較晚,這就使得隱私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涉及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其概念和定義較為模糊,未對隱私權保護的內容進行細致劃分,導致在相關法律法規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可操作性差的問題。比如當大學生為維護自身隱私權,將學校訴訟至法庭時,通常會認定學校是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不能夠切實保障大學生的隱私權。因此,應該對于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提升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應該在對隱私權定義進行明確的同時,細化侵犯隱私權的相關行為,并對隱私權受到侵犯后的救濟措施進行規定。可以在憲法中對隱私權保護進行明確規定,能夠不斷提升社會對于隱私權的重視,也能夠幫助學校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提高警惕,避免因為侵犯大學生隱私權而觸犯憲法。此外,還應該對民事立法進行完善,對隱私權的概念、內涵和特點進行明確界定,并對侵犯隱私權的法律責任進行規定,切實保障大學生隱私權不受侵犯。為了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進行懲治,需要在刑法中添加相關內容,提升法律的震懾力。與此同時,可以結合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符合高校工作開展及大學生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措施切實保障大學生的隱私權不受侵犯[3]。
首先,高校應該創新教育管理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認為學校的利益永遠凌駕于大學生個人利益至上,這就會導致高校和大學生之間存在難以解決的矛盾。在教育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根本沒有考慮到要保護大學生的隱私權。因此,在大學生隱私權救濟和保護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教育管理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高校應該不斷提升隱私權保護意識。這就需要管理人員能夠掌握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專題活動、開設講座等形式,與學期考核進行有效結合,不斷豐富管理人員法律知識的同時,能夠增強其法制觀念。在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管理人員能夠時刻意識到大學生隱私權的重要性以及侵犯隱私權帶來的嚴重后果,不斷提升管理人員工作開展的規范性,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隱私權保護意識的提升,能夠幫助教育管理人員不斷完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促進學校管理中知情權的有效使用。
高校在制定本校校紀校規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以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提升制定程序和權限的合法性,為將來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高校在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避免與學生隱私之間的沖突,提升校紀校規執行程序的規范性與合法性[4]。在開展處罰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對于自身權益的申辯。
首先,程序的正當性是高校管理權行駛中的關鍵。在調查和收集學生個人信息之前,應該得到學生的同意并對調查用途進行明確告知[5]。其次,應該建立公正的機構處理學生的申訴,并能夠為學生的隱私權救濟和保護提供法律支持。最后,應該實現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可以成立大學生維權組織,對于學校的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監督,避免出現侵犯大學生隱私權的行為[6]。
救濟是保障大學生權利的基礎與前提,沒有救濟就無法切實保障大學生的隱私權不受侵犯[7]。但是,對于高校和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在我國相關法律中并沒有確切的規定,這就導致大學生隱私權救濟的法律法規缺失,使得救濟性權利得不到保障。行政管理關系和民事關系,是高校與大學生之間存在的雙重關系,一種屬于非平等主體,一種屬于平等主體。因此,為了切實保障大學生的隱私權,應該從保障大學生的訴訟請求權開始,將民事訴訟程序應用于侵犯大學生隱私權的訴訟中,在解決學校對大學生的賠償問題時,需要嚴格依照《民法通則》的相關要求[8]。
在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與個性,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應該對學生的隱私權進行保護。但是,侵犯大學生隱私的行為,通常會出現在校風學風管理、信息管理和宿舍管理當中。因此,應該提升大學生維權意識、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高校法律意識、加強法律程序的應用、保障大學生的訴訟請求權,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