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畜牧獸醫局,重慶 405400)
重慶市開州區是全國畜牧業百強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肉類總產量和生豬出欄量列重慶市第2位。該區原有畜禽養殖場2400多家,由于沒有科學規劃,“低小散”無序發展,污染嚴重。為解決無序飼養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州區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全面打響畜牧業治污轉型攻堅戰,堅定不移治污染、調結構、優產業,推進畜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該區已關停禁養區或調減過載區域低小散亂養殖場戶649家,全區畜禽養殖設施化比例達72.3%,采用種養結合生態模式的規模養殖場達64.8%,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
一是規劃引領。先后編發《開州區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開州區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2015-2020年)》,科學確定畜禽養殖規模、總量和畜禽養殖業的合理布局,規劃全區畜禽承載量280萬頭豬單位。二是制定方案。結合生態建設規劃,制發《開州區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畜禽養殖區域的通知》,將鯉魚塘水庫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的部分陸域,重慶市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所有工業園區的建成區,漢豐湖、鯉魚塘水庫的6條次級河流和南河等河段水域及部分陸域,增加為禁養區。將所有工業園區的規劃區,學校及醫院周邊500m范圍內,漢豐湖控制保護區,以及區內東河、南河、普里河三大河流及其6條次級河流的水域及其部分陸域,增加為限養區。三是規范引導。明確提出“禁養區養殖場全部拆除禁養,限養區杜絕再新設養殖場并提高治污效能,適養區按土地面積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大小”,實現畜牧產業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目前,全區年出欄在100~499頭的養豬場占總數的57.4%,500~999頭養殖場占比從4.3%上升為12.1%,1000頭以上養殖場占比從0.6%上升為9.7%。
以禁養區養殖場拆除(關閉)為切入點,出臺《開州區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管理辦法》《開州區畜禽禁限養區規模養殖場拆除(關閉)補償辦法》《開州區畜禽規模養殖污染整治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的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規范性文件,明確整治原則、整治目標、整治要求和整治措施。一是在整治原則上堅持做到“應關盡關、應治盡治、關治結合、不留隱患”。二是在整治目標上力爭實現“五個無”,即“畜禽養殖無污染,周邊群眾無投訴,整治之后無反彈,各級媒體無曝光,黨員干部無處理”。三是在整治要求上必須做到“四個一律”,即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戶)一律關停,限養區內不符合限養要求或存在問題整治不到位的畜禽養殖場(戶)一律予以關停,適養區內無法達到綜合利用的畜禽養殖場(戶)一律關停,禁養區內反彈復養的畜禽養殖場(戶)一律關停。四是在整治措施上明確各鄉鎮(街道)的屬地管理職責,畜牧、環保、水務、國土、宣傳、紀委、信訪、公安、財政、城管執法、建設等部門各司其職,協同開展畜禽養殖治理專項行動,對摸排出需拆除(關閉)的養殖場,分片、分村落實關停拆除工作。目前,全區累計拆除(關閉)禁限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227家,拆除畜禽圈舍面積18萬m2,在環境脆弱區域年減少各類畜禽飼養量15.6萬頭生豬當量,年減少畜禽糞污量25萬t以上,共兌付拆除(關閉)補償資金近9000萬元。
該區對保留和新建的936家畜禽養殖場,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平衡要求,分類開展治理提升。一是嚴格標準,生態治理。生豬存欄100頭以上的養殖場必須配套建設沼氣池、沉淀池、厭氧發酵池等處理設施;生豬存欄100頭以下的養殖場必須配套雨污分流管道,建設三級沉淀池和貯糞棚,實現養殖業廢棄物達標排放。目前,全區累計完成529家規模養殖場的治理提升,完成16.3萬頭生豬當量的治理任務,占規模養殖場總數81.6%。二是嚴格環保,生態循環。每存欄100頭生豬要求配套20畝以上的種植基地,目前已落實排泄物消納土地60萬畝,年消納畜禽糞便18.4萬噸、沼液70萬噸;積極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高山生態養殖、立體農業循環、節能環保型養殖、水禽旱養等5類生態養殖示范場64家,創建部級標準化養殖場6家、市級標準化養殖場19家,全區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83.1%,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90%、氨氮凈去除率70%。三是嚴格把關,生態發展。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追溯體系,督促全區836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養殖檔案;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全區獲得無公害畜產品25個、綠色畜產品2個、地理標志畜產品1個、名優名牌6個,“三品一標”養殖規模占到全區總養殖規模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