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318020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 浙江 臺州)
【基本案情】
被告單位臺州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公司)系臺州市黃巖區重點工程商業街區錦都家園3號地塊安置房工程BT項目的具體投資承包單位。該項目自2009年啟動,承包合同價款人民幣42045.01萬元。至今,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政府已實際支付給飛龍公司人民幣5.18億元。飛龍公司法定代表人被告人林某在其公司承建該安置房工程期間,違反合同約定的建設資金專款專用規定,挪用黃巖區人民政府先期支付給其公司的工程款及用政府土地抵押的銀行貸款共計人民幣3000余萬元,用于個人到澳門賭博、炒期貨等非法或營利活動,造成工程建設資金緊張,拖欠民工工資及應付工程材料款。
被告人林某系臺州某集團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該公司承建錦都家園3號地塊安置房工程期間,因大量挪用資金造成資金不足,大量借取外債。為防止資金鏈斷裂,被告人林某以該公司名義多次編制假合同、虛假財務報表等貸款資料,虛構貸款用途,以工程建設需要為由,取得政府土地抵押擔保,騙取臺州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臺州黃巖支行、農村合作銀行臺州黃巖支行等多家銀行貸款共計人民幣8000余萬元,用于周轉還債及對外投資等,在偵查機關立案時未償還銀行的信貸資金,但被告單位在取得貸款同時有土地抵押等擔保方式為保證。
【案件焦點】
第一,個人財產與企業財產混同能否成為挪用資金罪的抗辯理由。
第二,如何認定騙取貸款罪中的欺騙手段。
第三,如何認定騙取貸款罪中的造成重大損失。
【法院裁判要旨】
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挪用資金罪的主體是非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某公司是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林某作為公司法定代表人將公司的法人資產轉入其個人賬戶用于賭博或炒期貨,無疑侵犯了公司的財產權,符合挪用資金罪的特征。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林某犯挪用資金罪成立。
騙取貸款罪是指行為人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雖然被告單位臺州某集團有限公司多次取得多家銀行的貸款時存在采用虛構貸款用途、提供虛假資料的方式,并在偵查機關立案時未償還銀行的信貸資金,但被告單位在取得貸款同時有土地抵押等擔保方式為保證,各家銀行基于抵押擔保物的真實、足額存在對被告單位授信放貸,并非僅因被告單位提供的部分虛構貸款用途、虛假的申請資料而信任或高估被告單位的資信現狀。雖有欺騙行為,但沒有使相對人陷于認識錯誤,也不應認定為采取了欺騙手段取得銀行信任。雖然偵查機關立案時,某公司仍未償還信貸資金,但不應直接認定給銀行造成特別重大經濟損失的特別嚴重情形。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直接經濟損失應限定為偵查機關立案時逾期未償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而本案在2015年2月立案時,部分貸款尚未逾期,且工程尚未結算,公司資產能否足以償還銀行信貸資金尚不確定。公訴機關指控被告單位臺州某集團有限公司、被告人林某犯騙取貸款罪不成立。
【法官后語】
第一,挪用資金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使用,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挪用資金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行為對象是單位資金;行為內容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挪用是指不經合法批準,擅自動用所主管、管理、經手的單位資金。本案中,被告人林某系臺州某集團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利用實際控制經營該公司的便利條件,將該公司的資金用于在朝鮮的投資等營利活動及個人到澳門賭博、炒期貨等非法活動,損害了公司權益。該公司的兩個股東即被告人林某和陳某系夫妻關系,陳某并沒有實際參與到公司的經營管理,公司實際上由林某一人經營管理,林某的個人財產也與該公司的企業財產存在混同的情況,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林某抗辯挪用資金罪成立的理由。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交易向對方、債權人正是基于對公司財產的信任才與公司發生經濟往來,公司財產與股東財產混同,給公司財產造成了極大的不穩定性,也造成交易相對方及債權人對交易風險的極大的不可預估性,會損害到交易相對方及債權人的利益,最終損害公司的權益。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但是未經法定程序,股東不能直接將公司財產作為資產收益挪作他用,否則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構成挪用資金罪。
第二,如何認定騙取貸款罪中的欺騙手段。騙取貸款罪中的欺騙手段需要分析貸款人采取的欺騙手段是否使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陷于錯誤認識,錯誤評估了貸款人的還款能力,如果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知道貸款人的欺騙手段之后就不會發放貸款,那么該欺騙手段應認定為造成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陷于錯誤認識,違背真實意識發放貸款,應認定為騙取貸款罪中的欺騙手段。如果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指導貸款人的欺騙行為之后,基于其他原因相信貸款人有還款能力而愿意向貸款人發放貸款,則該欺騙行為不應認定為騙取貸款罪中的欺騙手段。因此在認定騙取貸款罪時不能將行為人針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實施的所有的欺騙行為都認定為騙取貸款罪的欺騙手段。就本案而言,幾家銀行愿意向被告單位發放貸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被告單位提供了真實、足額的抵押擔保,一旦被告單位無法按期償還貸款,銀行可以通過申請法院處置抵押物的手段實現債權,使貸款風險處置可控的范圍內,而非因行為人提供了虛假合同、財務報表,偽造了貸款用途而向行為人發放貸款。
第三,如何認定騙取貸款罪中的造成重大損失。給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也不能因為貸款未能如期歸還就認定為給金融機構造成了重大損失,關鍵在于銀行發放的貸款回收的風險大小。如果貸款人在確實提供了真實、足額的抵押,一旦抵押物變現銀行的貸款本息便可收回,只是因為客觀原因,抵押物還沒有處置故銀行的貸款一時間難以收回,該種情形不應認定為給銀行造成了重大損失。故在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騙取貸款罪時因綜合分析行為人的欺騙行為是否造成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陷于錯誤認識而違背真實意思發放貸款,發放的貸款是否處于確實難以收回的巨大風險狀態,不應簡單的根據行為人在申請貸款時采取了虛構貸款用途,提供虛假合同等欺騙手段,銀行未能按期收回貸款本息就認定行為人構成騙取貸款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