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琤琤
(107752 金華市人民檢察院 浙江 金華)
近年來,惡意逃廢債案件逐漸增多,對惡意逃廢債案件進行分析研究有利于加強對案件的打擊治理,維護金融生態環境。從本地區看,近兩年檢察機關起訴的惡意逃廢債案件有80余件,主要涉及騙取貸款罪、高利轉貸罪、貸款詐騙罪等罪名。從這些案件看惡意逃廢債犯罪主要反映出以下特點或問題:
涉案企業在貸款到期后無力還款,遂采用在同一家銀行“續貸”或者繼續向其他銀行繼續借款的方式“以貸養貸”,直至資金鏈斷裂。由于貸款周期長,續貸金額不斷增加,導致銀行最終損失巨大。
根據銀行發放貸款有關規定,銀行對貸款企業還款能力、貸款用途等有嚴格的規定,但實踐中,部分企業貸款目的是為了資金周轉而非經營性用途,因此通過虛構經營性合同向銀行貸款“救急”成為當前企業貸款的“潛規則”,而銀行為了完成貸款業績,在抵押財產和擔保人到位的情況下,一般不對合同真實性做實質審查。
以往貸款企業發生貸款逾期或無法還貸的情況,銀行可以通過處置抵押物或要求保證人還款的方式收回貸款。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下,“互聯互保”風險加劇,部分保證人為轉嫁風險,一旦貸款企業無法償還貸款,擔保人就會主動向公安機關報案,以“借款企業未征得其書面同意就私自改變借款用途”為由,要求免除其連帶責任。因此,此類案件的發案多為貸款保證人報案。
公司法定代表人或主管人員采用欺騙性手段取得銀行貸款,而銀行職員因利所需與之形成非法交易,共同騙取銀行貸款。同時往往會涉及多個罪名,目的手段之間具有牽連性,往往涉及多個罪名,如有些騙取貸款案件還涉及騙取金融票證罪等罪名。
大多數涉案人員在實施此類犯罪活動過程中法律意識淡薄,并未清楚意識到自身行為涉嫌犯罪甚至會受到刑事處罰。關于冒用他人信用卡詐騙行為,行為人偶然拾得他人信用卡時,出于僥幸心理嘗試取款,成功之后以為不會被發現便據為己有,但經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行為人都能如實供述并認罪、悔罪。關于幫助套取現金行為,幫助取款人主觀上可能并不明知該錢款的具體來源,僅僅為利益所誘而幫助他人取款,而根據其主觀故意的不同,其行為可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信用卡詐騙罪或者其他罪名。關于惡意透支信用卡行為,行為人在經濟緊張的狀況下躲避銀行催收,單純認為是民事債務糾紛,在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才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嚴重性。
民營企業發達的地區,民間借貸之風盛行,企業之間資金相互拆借現象較為普遍,個人家中資金富余者也往往不是把錢放在銀行等金融機構里穩健理財,而是通過親朋好友或者鄰里介紹把資金借貸給企業并從中收取高額利息,甚至不少人還通過抵押房產等方式從銀行獲取低息貸款再高利轉貸給企業或他人。盡管法律禁止民間借貸活動,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采取了相對容忍的態度,畢竟民間融資對活躍市場經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也對個人理財提供了有一定合理性的渠道。但是由于近幾年企業經營不景氣,不少大型企業陷入資金漩渦,無法再繼續支付高額利息并償還本金,從而導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大面積爆發,也牽連出一批逃廢銀行債務犯罪案件。
銀行等金融機構為防止不良資產出現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但在監督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漏洞。其一銀行在推廣辦理信用卡業務時,業務員往往為創收個人業績,并未嚴格審查申請人的基本信息、資產及信譽狀況,申請人在透支大額消費后無力償還,造成銀行債務風險。其二銀行貸前審查制度重形式、輕實質,對財務報表、交易合同等申貸材料的實質審查不到位,沒有起到有效預防作用。其三銀行發放貸款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跟蹤監督機制,對于貸款用途是否真實無法得知,給行為人進行高利轉貸及配資炒股等營利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其四銀行內部監管機制不健全,個別工作人員因害怕問責而隱瞞真相或者為謀私利與申請貸款人相互串通,最終形成逃廢債務而難以追回。
其一法律法規欠缺,沒有明確統一的認定標準。目前除了中國銀行業協會的《逃廢銀行債務客戶名單管理辦法》簡單定義了九種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類型外,“逃廢債”并沒有從法律法規層面進行明確界定,《合同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制度均沒有逃廢債行為的認定標準。其二實踐中未形成有效的打擊合力機制。銀行同業間出于營銷、競爭等因素的考慮而不愿將客戶的相關信息與同業共享,更缺乏打擊企業逃廢債的合力意識。這給債務人采取在不同銀行開設一般賬戶向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實際控制人的親屬注冊的公司轉移資產等手段逃廢銀行債務提供了便利。另外,根據法律規定有些犯罪如騙取貸款罪明確要求要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造成嚴重損失,但在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多為保證人報案,相反,銀行由于可以通過民事訴訟執行抵押財產或保證人財產,實際并不希望通過刑事途徑來解決案件。
要出臺相應司法解釋,規范騙取貸款罪的認定,進一步明確逃廢債行為的認定標準,細化并及時更新逃廢債的表現形式。公檢法也要加強統一認識,統一執法標準,防止以刑事手段過分介入民事糾紛。
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嚴重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破壞社會信用制度,必須堅決遏制。建立健全公安、檢察院、法院、審計、金融辦、工商、稅務、人行、銀監等部門的聯合打擊機制,通過聯合清查、聯合偵辦、聯合追繳,實現線索摸排、刑事懲處和追賬挽損同步發力、整體推進。同時,加強各部門之間溝通聯系,搭建部門定期對話平臺,通過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失信人信息共享機制,從頭從嚴防治金融風險。
建議政府牽頭搭建平臺,整合法院、公安、金融、地稅、國稅、社保等相關部門的信息,使金融機構能更及時地獲取全面有效的企業信息。此外,還應加強信用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定期公布信用評級,同時對企業虛構財務報表、虛構貸款用途等行為進行嚴格審查,發現多次違規的降低信用評級,降低或禁止申請貸款,避免發生逾期風險;健全個人信用制度體系,細化個人信用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系統、公正的信用征集、評價、擔保制度,分散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等貸款機構的信用風險。
將法治宣傳置于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專項行動的先導性位置,通過展示行動成效、明晰社會危害、倡議誠信守法,引導公眾堅決抵制違法犯罪,自覺遵守法規法紀,共同維護良好的金融管理秩序和社會信用制度。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微信、微博、電視、網絡等媒介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同時可以深入銀行機構、實體企業、城鄉社區等組織開展系列普法講座,通過以案釋法、以事說理等多種形式引導群眾自覺抵制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樹立良好的守法守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