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蕾
(201800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 上海)
截至2017年,嘉定區已有京東商城、一號店、國美在線、小紅書、天貓超市上海站、齊家網等各類電子商務平臺24個,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產業鏈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職業索賠”投訴舉報案件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職業打假”已向“職業索賠、職業敲詐”轉變,且有團伙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擴張發展趨勢,對該類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存在較大難度,嚴重擠占行政執法、司法資源,損害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影響營商環境,引發市場監管真空,造成不良社會后果,亟需引起重視。
“職業索賠人”是指以索償獲利為目的,故意購買問題商品,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退一賠三)以及《食品安全法》(退一賠十)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向經營者進行索賠,其動機并非為了凈化市場,而是利用懲罰性賠償為自身牟利或借機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未將“牟利性打假”的職業索賠人排除在消費者范疇之外,市場監管部門必須按照普通消費投訴舉報予以處理。職業索賠人善于利用法律規則,已形成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打假”模式,并有團伙化、規模化、專業化、年輕化發展趨勢,分工明確,有“撒網型”“團隊型”的,有專攻“微信公眾號”“申請執法監督”的,雇傭在校學生從事具體操作的現象也日益增多。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職業索賠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只需通過網購商品、截屏固定證據、申請退貨退款、收寄投訴信件,足不出戶即可進行零成本“掙快錢”索賠。
職業索賠人的牟利模式一般為:在網店、超市尋找可以順利退貨且在廣告宣傳、產品標簽等方面有違法嫌疑的目標商品,通過拍照、網頁截屏等方式收集商家“違法經營”的證據;下單購買該商品,保存購買過程的證據;以商家涉嫌違法為由,私下向商家提出退貨和索賠要求,除了法定賠償外,還常常要求商家支付高額“封口費”,否則就威脅要向監管部門舉報;私下未獲得商家賠償就會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如投訴舉報后仍未獲得商家賠償或市場監管部門認定商家不違法,則會以市場監管部門處理投訴舉報程序或實體違法為由,向復議機關提起行政復議或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甚至采取信訪、重復投訴舉報等“報復”行為。實踐中,職業索賠人是否可以定義為消費者、索賠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索賠手段是否合法、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等,由于行為隱蔽導致的取證難以及法官的不同詮釋,此類案件往往結果迥異。
近年來,“職業索賠”投訴舉報案件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僅2017年,區市場監管局處理的職業索賠人投訴舉報案件數量就達15888件(占全年舉報量的42.6%),涉及職業索賠人1385名。由于該類投訴數量多、處理難度大、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敗訴風險高,市場監管部門均嚴格按照法定投訴舉報處理流程,1件職業索賠人的投訴舉報件的調查處理周期可長達2-3個月甚至半年,大量擠占行政資源,容易引發市場監管真空。投訴舉報引發的政府信息公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要求職能部門收集材料、起草回復意見、提交答辯文書、整理證據材料、安排出庭公訴等,給正常的市場監管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區法制辦、區法院也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來應對和處理職業索賠人提出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職業索賠人往往以群體利益為借口,為自身牟利或借機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如京東公司華東總部將維權部門人數由10人增至50人,以應對不斷增加的職業索賠人投訴舉報量。又如一些小微企業和新創企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產品銷售說明書逐字逐句推敲,一旦被職業索賠人“算計”,考慮到高昂的處罰金額,多數會選擇向職業索賠人妥協。一些同業惡意競爭者還會利用職業索賠人借機打垮對手,以達到市場擴張甚至壟斷的目的,損害社會整體經濟利益。
檢察機關進一步強化“兩法銜接”工作,通過聯席會議、案例研討等形式,加強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協作配合,明確對職業打假與“假打”的認定及法律適用,兼顧保護消費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對關于引導和規范職業打假人的建議答復意見》,法院可以考慮在除購買食品、藥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并適時借助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
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對消費者投訴的研判梳理和調查核實,正確面對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不利結果,堅決杜絕“花錢買撤”現象。進一步優化投訴舉報處理流程,依法依規處置普通消費者和職業索賠人的投訴,涉嫌犯罪的及時通過兩法銜接平臺移送至公安機關立案審查。
督促關鍵市場主體和重點領域企業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通過強化法律法規培訓、組建內部合規部門、完善消費糾紛解決機制等方式,提升企業的守法經營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及時向公安機關提供涉嫌詐騙、敲詐勒索的案件線索,積極配合收集、固定相關證據,夯實職業索賠應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