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敬琦
(150028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互聯網融入社會后,數據隨處可見并增長迅速。《第三次浪潮》作者阿爾文 · 托夫勒指出“大數據”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數據信息”對社會越來越重要,學者對“數據信息”有更深的研究。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是將數學運用到大量的數據上來預測事情發生可能性的概率。
大數據成為市場資源,商業前景十分可觀。根據有關數據分析,大數據在2012年全球占有280億美元的IT支出,2013年增至340億美元,而在2016年全球大數據的總花費達到近2320億美元。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從2011 年至 2018 年呈逐年倍增趨勢。我國集中于互聯網、銀行以及政府,由此導致了大數據下的壟斷競爭顯現。
互聯網以及移動通訊是我國大數據資源比較集中的一部分。數據交易產生的巨大利益使具有優勢地位的公司對掌握的數據資源進行壟斷,甚至是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惡意抬高或壓低大數據的價格,侵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這不利于市場交易秩序,還阻礙社會進步。
Google在大多數國家占據絕大市場份額,使Google擁有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Google以歷史搜索數據計算用戶需求,保證在搜索市場的支配地位。我國普通用戶不能使用Google,但在我國市場份額所占比率也較大。之后百度占據市場支配地位,沒有與其抗衡的搜索引擎。這樣Google和百度就形成市場支配的構成要件。有需要的廣告商就將資金投入百度或者Google,二者占據搜索引擎市場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擁有絕對壟斷力。受益于在搜索引擎市場的支配地位的百度和Google,幾乎壟斷了廣告的收益,而他們并不承認的是這一市場支配地位源于其所擁有的數據。大量的廣告收益使百度和Google的開發團隊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促使本身的開發數據能力,也鞏固了市場支配地位。搜索引擎通過對大數據分析,掌握用戶喜好,對用戶有針對性服務,這樣一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來使用,繼續鞏固在搜索引擎市場的支配地位。
但也有用戶認為這種行為是通過對用戶的瀏覽記錄來分析個人的喜好,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消費者在引擎中搜索的痕跡為網絡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數據收集公司分析數據得出用戶的喜好,將數據賣給商家。再根據這些數據信息,對消費者實施價格差別對待,互聯網加劇了價格歧視。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六款規定,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這種差別的對待屬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應當被禁止。
數據沒有被實際的交易,就難以界定相關市場。相關在線平臺收集數據為更好的優化自己的產品,沒有產生對外交易。這是因為數據所有權不明確,或侵犯用戶的隱私權。所以沒有單獨認定數據構成相關市場的先例,這種行為不能認為數據是界定相關市場的因素。還有學者認為目前大數據發展程度迅速,應為數據界定相關市場,美國提出,數據的集中可能存在某種競爭關系,應該構成假定的數據市場,這樣有助于鑒別數據對市場的影響。
目前我國《反壟斷法》對大數據信息所有者的壟斷行為雖然提供了相關法律規范,但現有法律對大數據所有權歸屬、大數據交易限制等都沒有明確規定。從《反壟斷法》第 18 條規定可見關于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并不十分明確,也不利于司法實踐。第46條至48條中分別對經營者實施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的處罰規定,但只是規定了處罰金額,但處罰的金額和企業一年所獲得的利潤相比少之又少,不會對大數據壟斷實施者的利益產生影響,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
大數據是互聯網衍生的新事物,普通網絡用戶了解的不全面。大數據壟斷實施者實施的行為在危害用戶利益時,用戶沒有做出表態,不是用戶不想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是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在市場競爭中,互聯網經營者為達自己的利益,進行排除或限制其他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以此來獲得利益,而小型企業無法掌握優勢信息。對于消費者而言,強制用戶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來獲得服務的例子比比皆是。
網絡用戶擔心隱私是否會被泄露的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可在大數據中,單一的數據信息較少,大數據所產生的價值就會增加,用戶無法了解自己的信息用在何地,更無法判斷隱私權是否被侵犯。在注冊網站信息時都有提示是否同意字樣,但現實生活中用戶很少會花時間仔細閱讀。如果不同意的話,意味著用戶拒絕了這項服務。這種條款在大數據壟斷競爭環境下普遍存在,也使消費者處于被動情形。并且大數據所包含的個人信息不僅限于傳統隱私權之下的私人生活秘密,還有個人可識別性的信息。所以提醒消費者防止信息泄露不現實,因此對大數據壟斷的規制應該由政府機構來治理以達到數據的利用價值和用戶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
大數據壟斷在一定范圍能促進商家良性競爭,但在某方面也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平衡、對消費者隱私的侵犯以及價格差異等問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為《反壟斷法》提供了事實依據,我國反壟斷法10年沒有修改,因此更應該加速修改。《反壟斷法》第18條就應對使用大數據分析用戶取向來鞏固自己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企業嚴格規定和審查,如果有違法行為,嚴格處理。
法制教育的工程巨大,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大數據發展迅速的時代,對大數據壟斷的普法行為也需提上日程。我們正處于網絡飛速發展時期,網絡用戶對自己的隱私安全必須了解。在這樣背景下公眾缺乏對大數據相關信息的了解而導致現實生活中遭受權利被侵害沒有反應。政府可邀請專家進行數據分析講座,利用網絡、電視等進行普法教育。使人們了解大數據背景下某些行為正侵害自己權益,還能在遭受侵害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利益。
目前對大數據壟斷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就要求我們確立反壟斷法的基本地位,系統化、細化相關規則。逐步在實踐中統一適用規則,總結有益經驗。我國當下的《反壟斷法》對于大數據壟斷的解決不是特別完善,甚至可以說缺失,自2008年后也沒有更新一步的理論創新,這更需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把握時代脈搏,放眼未來發展,才能讓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