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濤 劉旭日
(361100 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法院 福建 廈門)
雖然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感覺十分簡單,但是在法律上仍然是存在爭議的。因為在刑法的領域內,法律并沒有對公民個人信息做一個明確的界定。王利明教授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認為是:與公民個人具有特定的聯系,能夠反映出來的是此公民自己的特征,并且這些特征是能具有較為有效的識別性,并且這個范圍也應該比較廣泛,與公民有關聯的都應該囊括在內。齊愛民教授則認為公民的個人信息只要指的就是與生俱來的以及后天形成的一些特定關系。
例如身份證,戶籍,指紋以及財物狀況,社會活動等可以識別公民信息的信息。趙秉志教授則認為,公民的個人信息與身份具有緊密的聯系,并且具有專屬性,并且包括了公民的人格,尊嚴等,對公民有能產生影響的信息都屬于公民的個人信息范疇。
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筆者認為應當結合來看,對于刑法范疇來講,公民個人信息不僅包括公民先天形成的,例如姓名,出生年月日,還包括后天形成的,例如財物狀況,工作,住址等,還包括精神層面,例如尊嚴,人格等。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運營和發展,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網絡化的社會。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快捷。持續的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其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我們知道數字信息化社會的誕生就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所以對于信息化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互聯網社會,從互聯網誕生至今,伴隨著互聯網產生的一切新興事物對于社會文明和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從本質上來說,信息化社會就是互聯網社會的一個縮影;其次,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一直影響著經濟以及知識結構的變化,從原來的人工勞作到現在的機器操作,知識型經濟已經占據了人們的生活,所以知識型經濟也是信息化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最后,信息化社會的最后一個特點就是數字化,從工業化人工化轉向數字化智能化,這兩者完美的結合,使得信息化社會完美的呈現。
公民個人信息在數字化社會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首先,就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搜索功能不斷地強大中,現在只有輸入一個信息就能查到公民的很多其他相關聯信息;其次,因為現在互聯網的傳播速度極快,所以當你在網絡上留下足跡的時候,互聯網會急速的將其傳播到每個數據終端。對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也具有快速傳播的特點;最后,從相關的傳播速度和途徑中我們知道,公民個人的信息在數字化社會中存在極大泄露的特性。數字化越發達,越智能,公民的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雖然現在已經在云端設置的加密的措施,但是在海量信息的前提下,云端加密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信息的傳播速度及數量。
現在生活已經不能脫離網絡信息發展,計算機的普及以及網絡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現在已經進入了半智能化,計算機網絡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將原來手工的機械的生活變成了智能的自動的。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收集能力與范圍。公民的個人信息在數字信息化的背景下通過互聯網的處理,不僅擴大了傳播的范圍,而且更全面的記錄了人們的生活,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不斷擴大,人們身份的聯系也不斷緊密。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的整合能力。
雖然近些年我國才對公民個人信息大量關注,但是實際在法律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規定并不少,但是由于這些規定并未成體系,所以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例如憲法中規定了人身自由權,通信自由權等,民法中也對具體人格權進行了規定。
對于侵犯公民信息犯罪的主體而言,其必須具有犯罪的故意,并且對于責任年齡上并沒有特別的規定,本罪也不是身份犯,只要達到刑事責任年齡都能構成本罪。在客觀方面侵犯的是公民個人信息。
雖然我國的憲法,行政法或者民法對于公民個人信息都進行了一些法律規定,但是由于這些規定缺乏相應的體系以及規定的過于籠統,在實務中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收效。在具體的執法中,極少數人因為民法或者行政法的規定被處罰。最本質的原因在于,行政法和民法或者憲法的規定沒有成體系,并且由于法律規定的滯后性,所以導致相關的案件出現的時候不能做好法律與事實良好的對接。這個時候只有刑法的相關可以進行規制,但是某些行為的嚴重程度并不達到刑法的規定,這個時候就很容易陷入兩難的境界。
結合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我們看到,為了保障每一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有做到有法可依,主體能夠得到相應的保護,需要對于公民個人信息規定最基本的法律保護,類似于《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前置化,對侵犯的行為做一個前置的規定,保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能夠被規定,進行專項的治理。
我國《刑法修正案(九)》中對于出售、提供、竊取以及其他非法獲取的方式規定過于簡單,使得很多案件在定罪量刑時缺乏一個依據。根據法條的規定,我國現在對于非法的判定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對于何種情況能被按照非法來判斷,缺乏一個明確的依據,由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非法行為和合法行為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限,所以很難判斷某個行為到底觸犯的哪部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行為是合法還是非法。并且由于“情節嚴重”等規定,法律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認定,沒有一個承擔刑事責任的具體標準和解釋,所以也導致在實務的案件中,相似案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
對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相關刑法罪名已經在《刑法修正案(九)》中進行修改,但是對于罰金等,附加刑規定的不夠細致,對于罰金的標準不一,造成了刑法判罰失衡的局面,對法律的權威性有所影響。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刑法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和漏洞。尤其是在缺乏司法解釋和法律,導致很多時候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相似案件差異過大,并且也導致犯罪分子鉆法律的空子。所以加強法律手段,才能完善公民的個人信息以及社會的正常運作。
從目前全世界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可以看到,目前的法律規定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相關法律中增加或者修改個別法條,分散型的方式立法;第二部分是針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專門立法,針對個人信息進行專項立法。通過了解國外的一些較為完善的立法,對于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刑事立法做以下建議:
刑法的規定雖然可以很好的保障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但是面對比較復雜的個人信息實務,僅僅的依靠刑法的力量是不夠的,所以將相關民法,行政法,憲法的規定加以完善和體系化。讓各個部門法相互配合。全面的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有力的打擊犯罪分子。
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前置性規定,為了構建多元化的保護機制,應當結合現在國際的趨勢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在法律的指引下,采取分散性法律規范與專門立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保護手段,促進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社會長治久安。
在前文中我們知道,在《刑法修正案(九)》的相關規定中,由于法律規定的過于簡單,并且也沒有司法解釋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所以對于“情節嚴重”“非法”以及相關的規定,應當加以解釋和說明,保障在相關事務判決中可以做到罪行相適應。
根據域外的一些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很多國家都將從事某些特殊職業的人,作為本罪的重點規范對象就目前泄漏公民個人信息的情況來說,普通大眾對于他人的信息掌握量有限。但是對于醫生,律師等行業老說,極其容易掌握他人的個人信息,并且掌握量都非常大。但是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對于此類具有特殊身份的人進行禁止性的規定。筆者建議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將從事此類特殊職業的,或者曾經從事過相關職業的主體做禁止性規定。不論是否存在故意或者是否存在營利的目的,將他人個人信息泄漏的情況,都應當按照法律規定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