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洋
(453000 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 河南 新鄉)
中職生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全面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法律觀念、意識淡薄,再加上學習目標不明確,極易受到來自外界的不良誘惑和影響而無法掌控和把握自我,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中職學校要積極探索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知法、學法、守法、用法、護法、依法行事、依法做人,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由于中職學校開設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內容多,知識容量大,伸縮性強,而學時相對有限,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即要區別于其他專業課的教學,不要求系統、深入,而是進行有選擇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的學習,授課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充分體現課程教學的“實用性”。
堅持用案例對法律知識進行詮釋,通過現實生活中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案例,引發學生反思與探討,真正做到以案析法,以案學法。課堂教學中,通過課本內容為線索,把《今日說法》《天網》《第一線》《庭審現場》等欄目中的經典案例搬到課堂。如學習刑法的內容時,圍繞重點罪名、立案標準等詳細介紹什么是青少年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嚴重危害性,并結合近年來公安系統查處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深刻剖析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斷提升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力度,從而遠離青少年犯罪,筑牢學生學法守法的思想防線。與此同時,案例教學法讓學生置身案例中,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相關理論知識去尋找存在的問題,為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架起了橋梁。把理論學習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是法律教學的生命線。法律是“死”的,照本宣科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把課程內容和案例聯系起來,那么就顯得“活”了,學生就會對所學知識感到津津有味。教學中,聯系實際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內容,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國內外最新的政治、經濟形勢;中職生的思想實際和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和疑點。由于所選案例來自于現實生活,與中職生樂于面對挑戰、思維敏捷、大膽嘗試的特點相吻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熱情,也為理論聯系實際找到了契合點。
在法律課教學中,單純的說教與灌輸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是抵觸情緒。當下的中職學生思想活躍,信息面廣泛且多樣,渴望有參與教學的機會。針對學生實際,教師要注重深入淺出地講解,有意識地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鼓勵學生提出自身觀點,運用多種方式組織課堂討論、辯論、提問與課堂練習。例如學習依法治國的內容時,可引導學生開展“法大還是權大”的討論,適當聯系有關西方國家情況,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精神;學習民法中關于繼承權的理解時,可進行對“非婚生子女是否有權繼承遺產”等話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講授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內容時,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案例練習,達到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提高能力三位一體的目標。學習《合同法》時,針對學生在求職就業時可能遭遇到的種種困難或是生活陷阱,及時給學生一些溫馨的提示,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并能準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中職生在以往的學習中接受過有關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內容適度性。內容、案例太過于簡單容易,就失去了可供學生互動探討的必要性,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思考的熱情。內容太過復雜,教師講解起來費勁,學生學習起來困難,不能很好理解,從而會導致學生產生對學習法律知識的抵觸心理和畏難情緒。
中職學校專業類型多,不同專業在實際運用法律方面有差異性。例如: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側重學習民法、經濟法、合同法、會計法等,理工科類專業學生則可在合同法、知識產權(專利法、商標法)等法律知識上加以強調,從而提升不同專業學生對法律知識在實用和可操作上有針對性的認識與提高。
利用多媒體設備把“社會實踐”帶進課堂,即觀看法庭審判實況錄像(可選取國內一些典型且有重大影響的案例)。此外,課堂教學過程可創設“法律糾紛”和解決“糾紛”環節,也可模擬法庭或模擬法律咨詢現場等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將所學法律知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充分、合理、準確的運用。
教師法制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法制教育成效,曾有學生抱怨道:某某老師說一套,做一套,言行舉止違背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道德修養,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學校教育的質疑,對老師的不信任。因此,每位教師自身應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學校要不斷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依法執教的良好育人氛圍,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守法榜樣。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教育方式也需要不斷的改進與完善。中職學校法律課教學更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與時俱進,注重實效,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