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顯著增加了大規模傳染性疫病暴發風險,如最近幾年出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埃博拉病毒及塞卡病毒等,對人類社會公共安全造成了極大危害。在這種大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在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應積極的做出應對。傳統的動物醫學人才培養相比其他專業而言耗時更久,探索新型高級動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十分必要。許多綜合性大學在理科和醫科試點招收本碩博貫通式培養考生,不同院校在劃分本碩博三個階段的時間上存在較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培養模式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選拔方式不夠科學;培養環境的封閉容易造成“近親繁殖”,不能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課程設計上缺乏連貫性。為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貫徹實施“國家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吉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近年來采取了相應措施,如設立動物醫學“英才班”,通過“3+2+3”的培養模式選拔培養一批優秀的高素質科研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在這里分享。
(1)B-M-D連讀班的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使得進入動物醫學專業創新班的學生盡快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依托“長江學者”團隊自身的科研優勢,積極整合全校的優秀教育資源,力爭打造一流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積極爭取優秀生源,通過“一站式”培養模式將極具培養潛力的優秀學生盡快培養成為能在動物醫學領域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
(2)B-M-D連讀班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需夯實基礎,重視實踐能力培養,通過課程設計充分保障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平穩銜接,既保證學生在本科階段掌握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又要在本科階段后期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合理設計課程,并在完成課程后迅速進入相對應的課題組進行實踐。在碩士及博士階段,應盡早明確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通過碩博連讀的形式全面拓展學生的研究視野及實踐能力。
(3)B-M-D連讀班課程體系的創立
在B-M-D連讀創新班的課程設計上,秉承“下寬上窄”的設計理念,即在學生大一、大二階段開設動物醫學各領域的重點基礎課程,全面夯實學生的專業能力;從三年級開始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個人選擇,針對性的設計課程,保障學生在某一特定領域繼續深造,為塑造高精尖人才奠定基礎。通過“下寬上窄”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大三結束后已經具備進一步深造的可行性。根據學生的綜合成績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行導師制雙向選擇,保證每位合格的學生都能進入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組進行深造,順利完成由本科到研究生的轉變,即從大四開始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并在1~2年時間內完成碩士階段課題;隨后的3年時間內完成博士階段科研工作,使得學生在8年內獲得博士學位。
(1)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因此本培養計劃的關鍵也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培養模式,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積極參與到各種地方、國家級創新科技競賽活動中,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術意識。
(2)積極推進雙語教學
良好的語言基礎是學生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穩步前行的必要保障,因此,對創新班的學生必須深入加強英語水平教育。包括:大學英語課堂實行外教授課,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積極推進雙語教學,使學生盡早地融入科研的大環境中,夯實語言基礎;積極組織多種英語角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英語水平知識競賽,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3)建立合理、科學的連讀選拔機制
對創新班的學生實行“優中選優,滾動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即通過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英語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評分,實行末位淘汰制,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淘汰至普通班,而普通班的優秀學生可通過參加相應的評測,成績優異者滾動進入創新班,達到優中選優的目的,保障最終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每位學生都特別優秀。
一流的人才離不開一流的科研平臺,為保障培養優秀的科研人員,需依托“長江學者”團隊自身的先進的科研條件,并積極整合全校重點實驗室、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等優勢資源,為創新班的每位學生提供全校范圍內最優質的科研平臺,保證每位學生在完成3年理論課學習后能進入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組,在相應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從事科學研究,最大化地利用全校最優勢的科研資源。
為保證BMD連讀模式的順利進行,需在全校范圍內統一協調、統一管理,建立由校級領導牽頭的創新班管理團隊,統一負責校內資源的分配、共享、調度等一系列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BMD連讀培養模式的滾動標準,既保證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又能客觀準確的評價每位學生的綜合素質,需制定一系列高標準、嚴要求的學生工作管理條例并嚴格執行。
參考文獻
[1]熊玲.本碩博貫通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11-15.
[2]劉占柱.卓越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與實踐-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6,34(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