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君 周桂榮 陳 迪 劉雪萍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隨著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學生加入了創新創業的大潮中,但大多數大學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在專項調查中,40.91%的同學到了高中才有知識產權意識,還有5.91%的同學直至目前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可見知識產權認知水平低。同時,大學生知識產權維權意識弱,有7.27%同學在面對知識產權糾紛時不知道如何去解決,11.36%選擇不了了之。
在專項調查中,51.36%同學對于加入知識產權保護行列持比較冷漠的態度,甚至是只有涉及自身的利益才會采取行動。同時,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缺乏對知識產權的主動學習,95%的同學對大企業的知識產權侵權案沒有了解與深入學習。關于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的貫徹實施的調查中,只有1%的同學是非常了解的。現在大學生的狀態大多都是被動接受知識產權與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忽視對時事的主動學習與探究。
近年來各大高校相繼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第一,對知識產權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知識產權課程較少而且大多是選修課,對于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產權知識甚至只是在《經濟法》課程中一帶而過;第二,傳授的內容過于籠統,沒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只粗略地了解過卻沒有深入地研究與探討。第三,創新創業課程與知識產權課程是隔離開的,老師認為創業板塊與法律板塊屬于兩個分割區域,即使相關也是零碎化的,導致學生在知識產權方面缺乏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第四,師資力量不足,創新創業課程要求老師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等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目前師資很難滿足。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知識產權侵權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指出:“2015—2016年審結的知產侵權案件總數為1.2萬余件,且2016年案件數同比增長41%之多?!本S權成本高、維權周期長,大學生的時間精力人脈有限,所以維權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同時,很多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公司規模小、資金少。如果對相關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進行申請保護,則增加了創業中成本的壓力。在大多情況下,很多大學生因為現實的無奈放棄自己的權益。
從國家發展來看,經濟強國對知識產權的依附很高,像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都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近幾年來,國家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助力創新創業的意見》等政策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但如果創業者付出的成功沒有得到合法的保護,大學生的創業之路很容易因為被侵權而扼殺在搖籃之中,從而阻礙大眾創新之路。
當代社會的競爭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知識產權的教育能促進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加強和創業素質的提升。學生在學習專業系統知識的過程中會形成尊重知識產權和創新的觀念;理解知識產權各方面的操作,能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結構。在創業中碰到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時,能用專業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成為未來社會知識產權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因此,加強知識產權驅動機制的研究刻不容緩。
“麥克思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5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創業,連續接近翻了一番。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且大學生創業一般涉及的是高新技術產業,這也就意味著了解和運用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在現代大學生創業中,“用智力換資本”是創業中的特色,因此,知識產權驅動機制研究是“雙創”發展的內在需要。
第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國家應該加快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實現制度保障。在制度體系的保障下,我們可以讓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等媒介學習相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知識,使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道路上意識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權威性。讓知識產權法驅動每個創新創業的大學生能夠在完善的制度下走出屬于自己的陽光大道。
第二,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都在積極推動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有關機構也出臺了促進高等院校自主創新創業教育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意見,明確提出將科研成果的積極轉化。但是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落實程度不夠理想。國家要加強知識產權扶持政策出臺和落實的調控力度。
第三,維護知識產權市場交易環境。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是大學生轉化創新創業科研成果的渠道。加強完善知識產權數據交易庫的建設,有利于知識產權市場交易環境的穩定發展,同時可以讓知識產權在公開透明、高效平等的市場環境下交易,保障了大學生對知識產權了解的便捷性,減少大學生在知識產權上的侵權現象。
第四,提高執法積極性,加強執法力量。國家應該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打擊盜版的力度、提升規定懲罰性賠償、提高法定賠償額等舉措來完善執法力量,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明白,執法部門在認真地履行職責和義務,另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知道,當有知識產權糾紛的時候,我們有維權的途徑。
第一,革新教育機制,宣傳知識產權保護。高校應該重視知識產權的宣講工作,可利用布告欄、宣傳橫幅、校園廣播、主題展覽、專家講座、沙龍等形式培養大學生對知識產權及其保護的興趣,讓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的功能、運用、意義有更進一步地研究。當然,大力宣傳知識產權的前提是必須扭轉高校的教育機制,充分認識到知識產權教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義,將知識產權教育放到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第二,設計多元課程,完善教育驅動機制。高校應該將創新創業課程與知識產權教育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盡快了解本行業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知識,利用圖書館等資源擴展必修課的內容;鼓勵教師開設集管理、經濟、法律為一體的知識產權選修課,并賦予選修課實用性與廣泛性,將社會力量引入高校知識產權教育課堂;舉辦一些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讀書會、演講比賽和辯論賽;組織大學生了解知識產權發展的最新動態,讓學生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等相關網站實時獲取國內外最近的知識產權新聞、相關的法律法規、執法維權等內容,使教育機制體系更系統、深入和完善。
第三,理論驅動實踐,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也要同步驅動實踐來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產權素養。畢竟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高校要充分利用"挑戰杯、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等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學生參加的同時開展知識產權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高校也應組織學生到知識產權部門實習,培養學生知識運用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成為既掌握知識產權理論又具備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并能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第四,提升師資力量,對內培訓對外引進。高校應提高教師的知識產權意識,定期開展對教師知識產權的培訓,培養精通知識產權教育的教師。當然,除了對內培訓之外,高校也應對外引進,可根據知識產權教育任務的需求,引進一些對知識產權有理論基礎和豐富經驗的人才,比如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律師或代理人等。
第五,發揮資源優勢,構建服務機制體系。高校應該將其豐富的資源集結起來,發揮最大的優勢,構建知識產權教育服務機制體系,即為知識產權提供確權、維權、用權的一條龍服務。在知識產權法律、融資、技術、政策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培訓、咨詢、指導服務,支持和保障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從而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第一,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大學生首先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提前做好知識產權的學習,不管是從自身的角度還是從幫助他人積極參加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時刻做好充分準備,要多去解讀相關案例,從案例中意識到知識產權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了解在知識產權侵權給企業和個人造成的損失。
第二,加強理論知識學習。首先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好對課程的學習,還可以選擇參加專業的培訓,或者考取相關的專業證書。當大學生自身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適應驅動機制,并且可以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檢驗機制的可行性,從而完善驅動機制。
第三,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實踐。要積極參與省、國家的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并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中,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的具體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在將來的創新創業所遇到知識產權問題提供足夠的經驗基礎,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知識產權驅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