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慶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自2014年以來,女大學生失聯現象頻頻發生。重慶女大學生高渝,2014年8月9日錯上陌生人的車后,失聯多日后遇害;江蘇省的女孩高秋曦,從蘇州前往南京時突然失聯,多日后經調查因搶劫遇害;中國女留學生章瑩穎,于2017年6月9日在美國去往簽租房合同的途中失聯……對于這一系列高校女大學生失聯現象的犯罪學分析,是基于刑法學對于犯罪的定義。根據我國刑法第13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而高校女大學生失聯被害現象,是犯罪分子侵犯各大高校的在讀女大學生的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的犯罪。根據刑法學界的通說,犯罪的實質是對法益具有侵害性或者威脅性的行為。這一現象侵害的是當今世界各國以及刑法解釋學最為重視的個人利益保護。明確這一現象的刑法學含義,有利于我們從各個方面來分析與研究一種新的安全教育機制與完善立法。
在當前我國法律制度健全的背景下,社會的治安形勢依然嚴峻,所以務必對刑事犯罪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女大學生對外界的社會環境缺乏認識,社會閱歷少的特點,在欺騙女大學生后,對其實施搶劫殺害,囚禁性虐等,給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帶來不可挽回的傷痛。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頻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女大學生在熟人社會到陌生社會的轉換過程中,多數人沒有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成人角色的轉換,而家庭也缺少對他們社會經驗的傳授,加之女大學生的善惡分辨能力缺乏,從而使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在多起失聯遇害案件中,雖然說明社會中存在犯罪因素,但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女大學生固然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但任何人都需要具備自我保護與防范意識。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外,對于潛在的危險,應該積極地提高自我保護與防范意識。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社會是和諧與美好的,但在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同時,也不能全盤否定“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觀念。
現在,我們的教育模式仍然是應試教育,學習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將對學生的安全教育與心理教育一并納入教育模式中。部分高校雖然會在新生入學時對其進行安全教育,開展安全教育講座,但卻收效甚微。
對于高校女大學生失聯現象的風險防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目前,關于高校學生失聯此類案件仍然是適用刑法中關于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刑法的謙抑性決定了刑法是“最后法”,即刑罰作為最嚴厲的處罰手段,其必須在其他制裁手段的處罰力度明顯不充分時,才能加以使用。同時部分學者認為應該窮盡其他社會社會救濟手段之后,才動用刑法。所以我們期待著可以有專門的法律來規制這種失聯現象,同時,積極發揮刑法的法益保護,加大對此類犯罪現象的懲罰力度。
女大學生離家在外,尤其是需要離開校園單獨出行時,更應該提高防范意識,絕不可以存在僥幸心理,一旦遇到失聯等危險,一定要將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同時,要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積極地利用法律武器來武裝自己,保護自己。
學校,家庭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也是極其重要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安全教育、心理教育講座;協調校內學生進行法制宣傳,進行法律普講活動;還可以進行犯罪情景模擬活動。家庭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學校與家庭合力建立網絡聯系新平臺以此來加強學校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共同開展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促進大學生的成長。
當前,部分高校周邊的社會環境安全形勢較嚴峻,當地政府應積極出臺政策,開展法治教育,普法宣傳等活動,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加大對犯罪的懲治與打擊力度;同時協調公安機關有關人員進入當地高校,給予學校的保衛部門指導,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
女大學生失聯被害事件,雖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一結果無論如何都是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不想看到的,只有從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各個方面入手,著力去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起到預防作用,從而促進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