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強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骨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踝關節骨折在骨科相對較為常見,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是一種踝關節損傷較為嚴重的骨折類型[1],造成其骨折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外旋暴力或者其他較大的外力損傷所導致,患者的內側三角韌帶以及下脛腓韌帶會出現撕裂的癥狀,踝穴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軟組織往往會受到嚴重的損傷。該文對該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50例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選取為此次實驗的對象,所有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均在18~85歲,平均年齡為(47.65±8.02)歲。其中有21例患者為旋前外旋型,29例患者為旋后外旋型;有18例患者為車禍傷,16例患者為扭傷所致,8例患者為墜落傷,8例患者因其他因素導致骨折。所有患者從受傷到接受手術的平均時間為(8.02±1.53)d。
首先根據患者后踝骨折片的位置來決定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入路與體位,如果患者沒有發生骨折但是三角韌帶撕裂,可以先將踝穴內的關節囊與關節間隙撥開,去除扭轉與卷曲的情況,先不要實施重建或者修補;之后患者的患側改為上側臥位,開一個大小為3 cm的小切口,對外踝骨折與腓骨進行整復,對于存在的旋轉畸形與移位現象進行糾正,選擇合適的鋼板并將沿著骨膜其插入,使用3枚或者4枚螺釘對近骨折處和兩端處做臨時的固定。通過X線透視對后踝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當透視結果獲得滿意之后再選用1~2根空心釘作為導針對其進行固定。之后對內踝骨折實施復位和固定。針對三角韌帶中部有損傷的患者可以選用能夠吸收的縫線對其進行修復[2],如果患者的后踝骨片在脛骨遠端的內側,患者則需要采取平臥位姿勢,使患肢保持屈膝的狀態,然后選用內后側切口將患者的內踝與后踝暴露出來,再將膝位伸出,選用外側切口將患者的外踝與腓骨顯露出來,對患者實施內固定時應注意其順序為外踝至后踝[3],最后為內踝。對患者的骨折復位固定完成之后,再對患者的正側位與踝椎實施X線掃描檢查。確保患者的踝負重排列與下肢縱軸成直角,并且患者的關節面外形輪廓需要保持光滑。手術完成之后選用石膏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固定的時間約為2個月左右,2個月之后可以將石膏托后部分的負重去除掉,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功能鍛煉,等到患者的骨折在愈合之后再進行完全的負重。
在患者接受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之后的5個月和10個月分別對其進行隨訪,對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是否出現固定松動斷裂、骨折不愈合以及骨折延遲愈合的情況進行詢問觀察,此外需要對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癥狀進行詢問觀察和記錄。并發癥癥狀主要包括術后感染、骨不連以及骨折畸形愈合與創傷性關節炎等癥狀。結合患者在術后的疼痛感、關節腫脹、關節僵硬,以及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跑、蹲以及上樓梯等能力對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進行評定,分為優、良、可、差,骨折恢復的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可例數)/總例數×100.00%。
在5個月和10個月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所有的患者在治療后均沒有出現內固定松動斷裂和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的情況。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后的3個月通過拍片確認其骨折愈合,將內固定取出,切口均愈合。患者的愈合時間為8~17周,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13.063.57)周,該次研究中有 6例差,9例可,11例良,24例優,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為88.0%。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感染癥狀,2例患者在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其他均沒有出現骨不連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的癥狀。并發癥情況與骨折恢復情況見表1、表2。

表1 患者術后骨折恢復情況總結

表2 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總結
針對三踝骨折采用手術方法治療時的復位固定的次序以及暴露的情況對預后治療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手術進行時需要先對腓骨的移位、與短縮情況進行糾正[4]。對于后踝骨折的切開復位主要是根據患者的骨折塊大小以及移位情況。如果患者的后踝骨折的關節面過大,超過25%,需要先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現將踝關節予以穩定,以便防止關節面不夠規則而引起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的情況[5]。對于后踝骨折患者僅僅采用腓骨骨折復位固定并不能得到滿意的復位效果。由于外旋的距骨會對患者的脛骨后唇造成直接的撞擊,會導致其造成后踝骨折,患者的骨折塊會出現明顯的移位現象,患者周圍的軟組織也會隨之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傷[6],骨折塊與關節面會出現碎裂的情況,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將患者的后踝內、外側以及后側等顯露出來,需要注意確保患者的后踝解剖復位之后[7]。待對患者的內踝實施解剖復位之后確定其牢固,距骨的復位滿意,對之后外側結構的實施解剖性修復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5個月和10個月分別對其進行隨訪,所有的患者在治療后均沒有出現內固定松動斷裂和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的情況。患者的愈合時間為8~17周,患者骨折愈合的優良率為88.0%。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感染癥狀,2例患者在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其他均沒有出現骨不連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的癥狀。手術的效果較為顯著,患者的骨折恢復情況較良好,同時手術的安全性也較高,患者在術后很少出現并發癥狀,這對患者在預后的治療與恢復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三踝骨折患者的踝關節實施解剖復位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
[1]艾尼江·吾甫爾.該院骨科近兩年來三踝骨折的分型及臨床治療分析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2]謝詩涓.后踝、后Pilon骨折CT影像形態學特點比較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6.
[3]萬東東.踝關節骨折中下脛腓聯合穩定性的初步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暨骨傷科分會換屆大會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14:157-174.
[4]李紅日.前內側入路治療后踝骨折及其臨床療效分析[D].延邊:延邊大學,2012.
[5]趙高.兩種方法治療內外踝骨折57例療效觀察[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2.
[6]叢培軍,喬永平,王輝亮.陳舊性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醫正骨,2011,19(12):38-39.
[7]盧懿明,鄒臘春.關于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內固定治療失敗原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1,04(1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