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明+李迎香+張金珮+程紅利+尹晴晴+許路靈+馬子婷
【摘 要】目的:考察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與學業倦怠的關系。方法:采用自編問卷與學業倦怠量表,測查了308名大學生被試的手機不當使用情況與學業倦怠得分。結果:手機依賴與學業倦怠存在顯著相關,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可顯著預測學業倦怠。結論:大學生手機不當使用與學業倦怠關系密切。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不當使用;學業倦怠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和不斷創新,手機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截至2016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較2015年底增加7550萬人,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1]。手機的普及也帶來負面結果,例如,隨處可見的校園“低頭族”、地鐵“低頭族”等[2]。手機的不當使用問題已經成為一種 “時代病”[3]。大學生手機使用群體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甚至表現出一些生理上的不適,如,眼睛干澀、模糊、睡眠質量下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會導致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4; 5]。
近年來,手機不當使用所帶來的大學生群體中的學業倦怠得到研究者的關注[6]。以往研究發現,手機的不當使用與學業倦怠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如黃雅潔等人(2016)發現,手機依賴高分組的學業倦怠分數顯著高于手機依賴低分組[7]。另外有研究表明,自控能力越差,手機成癮傾向越高[8],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更容易在遇到學業上的困難或挫折時,將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形成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從而加重學業倦怠的程度。近年來,隨著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手機作為一種載體與個體的聯系越來越頻繁,那么手機不當使用帶來的學業問題是否更為明顯?這些問題的解答都需要進一步的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學業倦怠和手機使用之間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被試來自合肥市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兩所大學,回收有效問卷308份。大一到大四各年級人數分別為78、120、56、54人,男女比例為1.3:1。
1.2 工具
1.2.1 手機不當使用量表
以由Bianchi和Phillips(2005)編制的手機使用問題量表(MPPUS)為基礎,我們對其中國化修訂后,最終確定17題,包括耐受性、逃避問題、戒斷性、渴求性和產生消極后果等五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的題目數量為 3、2、5、2、5。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方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分為1到5分。各維度得分相加得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表明手機不當使用越嚴重,越有可能出現成癮或依賴傾向行為。該量表信效度指標良好,其中分半信度為0.89,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
1.2.2 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
由吳艷等人(2007)編制,共16個題,包括身心耗竭、學業疏離以及低成就感三個維度。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方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分為1到5分。其中,反向計分題目有7個,分別為題目號:1、4、7、11、14、15、16。所有16個題目得分之和,即為該量表的總分,總分越高表示學業倦怠程度越高。該問卷信效度指標良好。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22.0進行統計與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
2.1 手機不當使用和學業倦怠的描述性統計
手機不當使用總分46.81,標準差為9.95;學業倦怠總分為42.49,標準差為6.40,身心耗竭平均數10.98,標準差為2.65,學業疏離的平均數為10.67,標準差為3.17,低成就感的平均數為20.19,標準差為3.62。
2.2 手機使用和學業倦怠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手機使用與學業倦怠以及各因子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見表1。
進一步以手機使用作為預測變量,學業倦怠為結果變量,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機使用不當變量能有效預測學業倦怠總分,具體指標見表2。表中可見,手機不當使用能夠顯著預測學業倦怠總分(B=0.32),并且能解釋學業倦怠總分20%的變異量。
3 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結果表明,手機過度使用與學業倦怠、身心耗竭、學業疏離、低成就感之間都具有顯著相關關系,手機的不當使用能顯著預測學業倦怠,即,學生對手機的使用越高頻,依賴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學業倦怠,表現為無心學習、沉迷手機,荒廢學業。
本研究的結果,應當引起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正如我們感到憂心的——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出現,這給高校正常的教學、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課堂上、校園里、餐廳里,種種對手機的不合理使用的現象提醒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重視手機的消極影響,要大力引導、宣傳學生合理地使用手機、養成正確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卜天依,李霞,徐京蘭.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國市場,2017,(10):268+279.
[2]顏利飛,王積超.“低頭族”手機依賴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16-21.
[3]陳向麗.大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現狀及干預對策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06):216-218.
[4]張衛軍,朱佳偉,潘振華.大學生手機消費現狀調查分析報告[J].青年研究,2003,(07):14-20.
[5]張宏閣,張松泓,蘇哲.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不利影響及對策探討[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5):30-32.
[6]徐先彩,龔少英.大學生學業情緒問卷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02):175-177+159.
[7]黃雅潔,周潔.大學生手機使用和學業倦怠關系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6,(03):139-142.
[8]徐曉丹.手機成癮大學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機制[D].西南大學, 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