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美芬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作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突出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當下我們國家正在加速進行的新農村建設,要求既要青山綠水,也要留住鄉愁,其實即是要求我們在尊重鄉村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建設。所以本文試從歷史的角度,以雜散居地的松溪縣畬族為研究對象、以民間文書為主要材料依托,觀察松溪縣畬漢兩族人民之間的“和”文化的發展,即畬漢兩族間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借以汲取畬漢傳統“和”文化的智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使家更美好、社會更和諧。
[關鍵詞]清代;松溪縣;畬漢;“和”文化;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9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作‘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突出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而當下我們國家正在加速進行的新農村建設,要求既要青山綠水,也要留住鄉愁,讓大家有家的歸屬感,其實也就是要求我們在尊重鄉村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建設。所以本文試從歷史的角度,以雜散居地的松溪縣畬族為研究對象、以民間文書為主要材料依托,觀察松溪縣畬漢兩族人民之間的“和”文化的發展,即畬漢兩族間的交流、互動與融合。借以汲取畬漢傳統“和”文化的智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使家更美好、社會更和諧。
一、松溪縣畬族概況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共有畬族人口709592人,其中福建省有375,193人,約占52.9%。據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松溪縣有漢族148,635人,占總人口數的98.73%,少數民族有畬、滿、苗、黎、壯、回、布依族,共1,906人,占總人口數的1.27%,其中畬族最多,計1,822人,有雷、藍、鐘三姓,雷姓主要居住在溪東鄉雷畬村,藍姓主要居住在河東鄉大布村,鐘姓散居在渭田、溪東鄉各村。松溪縣畬族的遷徙時間和來源可見表1:
從上表可知,松溪縣畬族除了雷畬村的雷姓畬族早在元朝就移居松溪縣外,其他的畬族都是在清朝的不同時期先后遷居此地。來源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閩西長汀,二是浙江龍泉和景寧一帶。
如果單從表面來看,松溪縣畬族在人們眼中已完全漢化,與漢族沒有什么不同。但是藍姓畬族三月初三的祭祖活動、雷姓畬族保留的完整的祠堂和碑刻、鐘姓畬族熟練的客家話和客家山歌及四月初八烏飯的習俗,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似乎在綿綿之中,訴說著松溪縣畬族人自己的歷史。
二、清代松溪縣畬漢兩族人民的“和”文化管窺
在筆者的觀察和調研中,發現松溪縣畬漢兩族人民并不是處于兩極對立的態勢中,也不是處于相對隔絕和封閉的狀態中,松溪縣畬族人民往往是以主體的姿態,積極地投入到當地的社會生活中,能較好地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
三、加強對松溪縣畬族研究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一)學術意義
1.有利于填補研究區域的空白。由于學者們的研究常常把焦點集中于閩東、浙南、粵東等畬族比較集中和民族文化特征比較突出的地區,這似乎已形成一種研究的傳統和取向,而疏于對那些散居或雜居在漢族中間的畬族的研究。主要原因可能是這些地區的畬族在人們看來,已完全漢化,民族特征不顯著,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而往往被忽略。同時,正因為他們不具有顯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又缺乏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字資料的集合,要去追尋他們的文化軌跡會面臨諸多困難,這也許不禁讓人望而卻步。筆者認為,對于這些散居或雜居地區的畬族的研究,也應該盡快納入學術研究的視野,特別是對松溪縣畬族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和獨立的學術體系。因為如果缺少了對這些地區畬族的研究和關注,那么對福建甚至中國畬族文化的表達和展現,無論如何都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至少是不完美的。
2.有利于拓寬畬族研究的視角。過去學者們對畬族的研究往往偏重“異”面研究,忽視對“和”面的關注。也就是說側重于展示畬族自身不同于漢族的歷史文化的一面,即“異”的一面,或者說畬族自身所謂“不變”的一面的探討,把其置于異文化或者說邊緣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和闡述。如對于畬族族稱、族源、服飾、語言、信仰、婚俗等獨特歷史文化的研究。而對于畬漢交融互動一面研究不夠,即對“和”的關注不夠,簡單的“漢化”一詞,只說明了結果的一個表象,而不能表達出豐富的歷史過程。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把畬族置于被動和客體的地位,把漢族置于主動和主體的位置,成了落后和先進的兩極。筆者覺得,必須從當時當地歷史背景出發,把畬族置于當地社區環境中,才能看出其歷史發展演變和社會變遷的軌跡。也就是說,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畬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到底如何互動,有哪些具體的內容,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共存于一個社區中的。
3.有利于豐富畬族研究的史料。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從依托的資料來看,主要借助于史書、方志和文人文集的記載,但是這些記載往往從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書寫,而大量的民間文獻往往反映著當時和當事人豐富的歷史活動,其次是各地畬族族譜的記載,其實還有很多的民間契約文書沒有被開發利用,本文主要就依托民間文書進行觀察。
(二)現實意義
1.有利于傳承好優秀的傳統文化。福建松溪縣作為宋代以來朱熹朱子文化“閩學”的教化之地,以儒家理學為核心的文化在小小的閩北之地投下了美麗的剪影。明嘉靖《松溪縣志》載松溪“風俗淳漓,系乎教化,不可執一而論,松溪為建之屬邑,地雖偏小,而士習最為盛。”清《松溪縣志》載:“士風淳樸、人性儉約,男務耕稼,女務織紅,不事商賈”。出身江南世家的王世懋在《閩部疏》中說:“閩上游諸郡人皆食山自足,學舉子業不求甚工。漳窮海徼,其人以業文為不貲,以舶海為恒產,故文則揚葩吐藻,幾埒三吳,武則輕生健斗,無事不令人畏。”試舉一例:“松溪民間歷來以修路、建橋、造涼亭為善事。據舊縣志載:清康熙年間,縣內79座古橋、兩座浮橋、五處古渡和由縣城通往鄰省、鄰縣的石砌大路,全是群眾捐款建造的。現在仍有每年八月初一的‘開路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各出一名勞力,參加本村修路、修橋、洗井、通渠等義務勞動”。正因為畬漢兩族人民都深受理學儒家思想的教化,大家都非常積極主動投身到社會各項建設事業,如民間信仰、社會組織、社會公益、買賣活動、商業等,所以松溪縣有許多鄉風良俗一直沿襲至今。
2.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在黨的十八大的精神的指引下,松溪縣委、縣政府圍繞加快建設承接浙滬地區的生態山水宜居城市和對接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農村工作要緊緊圍繞“彰顯生態優勢,推動跨越發展”的主題,創造性提出實施松溪縣農村“七個一”工程的工作思路,2013年開始部署和實施。“七個一”的具體內容是:打造一個生態宜居的美麗集鎮,建設一個優美村莊的示范村,建立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培育一個特色林業示范片,樹立一個“村規民約”典型村,培育一個示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一項全縣第一的特色工作。從上文可知,無論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時代,還是在多災多難、動蕩不安的近代,松溪畬漢兩族人民都緊緊團結在一起,相互扶持,形成一股合力,以主人翁的姿態,盡力保護好自己的家園。那么今天的新農村建設同樣非常需要這股團結的合力,需要調動畬漢兩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投入到新家園的建設中來。不過,需轉變過去建立在農耕文明時代的理念,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心態,把這股合力激發出來,進行大膽突破創新,積極投身到“七個一”工程的建設事業中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四、結語
松溪縣畬族與當地漢族人民建立了和諧共存的友好關系,他們深入到當地社會的方方面面,已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難分畬與漢,體現出鮮明的“和”文化的時代特征。如果能把這些歷史文化元素轉化為一種現實的資源和動力,融入到招沙甲畬族民俗文化村和大布村民俗文化村的打造中來,一定可以創造出不同于閩東、閩南等著眼于民族特色的“異”文化傳承的畬族文化村,而建立起獨具閩北特色的畬族“和”文化,有利于推動畬族民俗文化村的建設。同時對松溪縣委、縣政府圍繞加快建設承接浙滬地區的生態山水宜居城市和對接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對于與福建松溪縣有著相似歷史和縣情的其它地方,如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分布比較豐富的地區,也具有借鑒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