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瀠方
[摘要]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力軍,網絡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從中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也是大學生展現自我、互動交流、信息共享的平臺。本文主要談改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對策
一、加強網絡道德引導
網絡是一個開放性、大眾化的交流平臺,這里沒有身份、沒有階級、沒有輿論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暢所欲言”,即使有些言論沖擊著人們對傳統道德觀念的信仰。大學生平時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較高,為了提高網絡道德整體水平,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必須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引導。
(一)提高“網絡一代”的主體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能用單一的道德信仰體系教育大學生。
教育者應該嘗試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會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在“人一機”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人們的道德情感很容易受到影響,從而做出一些有違道德規范的行為。道德情感是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人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意識和認知所控制的,而認知往往受到情感的影響。當大學生面對網絡上的色情、暴力、賭博等不良信息時,態度從一開始的接納、好奇轉變為抵制、厭惡,這就說明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已經發生了改變。培養大學生對網絡盜竊、網絡淫穢、網絡暴力的憎恨之情,必然會促使他們自覺地遵守網絡道德規范。
教育者應該對大學生進行自律教育。與傳統道德相比,網絡道德的規范會更加艱難。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熟人”的社會中,每當自己準備做出違背傳統道德的行為時,自然而然地就會考慮到熟人的目光、社會的輿論等各種因素,所以,這種所謂的“他律”會時時刻刻地監督著人們的行為。而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每個人的身份都被籠罩上了一層保護衣。此時,熟人的目光已不再成為制約的因素,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也會隨之增多。正確的網絡道德形成的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免疫能力,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律精神。大學生面對網絡時應該學會選擇,能夠去識別網絡中良莠不齊的信息,清楚地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道德規范所不允許的,真正的從“他律”走向“自律”,提升個人的整體修養。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大學生平時使用互聯網的頻率較高,為了提高網絡道德整體水平,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必須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引導。例如:大學生可以使用網絡查閱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料,同時也能夠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借助網絡的平臺幫助他人解決一些學術上的難題;閑暇時,大學生還可以借助交友軟件,廣交朋友,溝通感情……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發展的速度過快,網絡上的信息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學習觀念。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之一。而網絡是一個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容納著大量的學習資源,大學生通過檢索就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材料。但在網絡的“海量信息”中,也不乏充斥著黃色信息、黑色信息、灰色信息的垃圾資源。面對撲面而來“過多、過濫”的有色信息,有些大學生會選擇瀏覽網頁,長此以往就會沉迷于此無法自拔,致使網絡上的學習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為了杜絕此類風氣的增長,關鍵在于管理者要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平日里,教育者可借助課堂告知學生們瀏覽不健康網頁的危害,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即便身處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中,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哪些信息是可以借鑒,哪些是不可以瀏覽、傳播的。久而久之,這種方式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觀念,降低高校學生瀏覽不良網站的點擊量。
其次,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網絡交往理念。大學是一個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生產基地”,所謂的“人才”就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人際交往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隨著網絡上社交軟件種類的增多,大學生的交友范圍也逐漸擴大,由曾經的校園交往發展到校外、全國乃至整個世界。大學生廣泛交友固然是好,但也要遵循健康的交友原則。思想政治教育者授課時需要反復強調一個觀念——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網絡交往觀,即使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內交友,也要講誠信,不能為了迎合對方的要求就謊報自身的條件,讓謊言這顆“雪球”越滾越大。
最后,加強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調適與維護。青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大學生精力充沛,富于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四年的大學生活堪稱黃金時代,更是脆弱和危險的時期。大學生們不僅要面臨繁重的學業,還會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人際交往障礙就是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還包括抑郁、迫害妄想癥、強迫癥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緩解,大學生就會更加依賴網絡,使他們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網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大力清除網絡污染
大學生是網絡上不良信息的易感人群,無論家庭、學校、社會如何教育和引導,仍然有很多大學生會長期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提高主體的自律能力之外,還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
(一)健全網絡道德法規
許多互聯網用戶之所以在網絡上肆無忌憚,就是因為他們不用對本人的言行承擔后果。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通過健全網絡道德法規,讓網民把規章制度轉化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外界力量,這樣有助于凈化網絡環境、提高整體網絡道德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引進互聯網的時間較晚,以至于目前我國關于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因此,當務之急是立法機關應盡快完善網絡法律體系。首先,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比較各國網絡都愛的法律法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道德法規,對利用網絡傳播暴力、淫穢、淫穢色情信息給予處罰。其次,在制定出完整網絡道德法規的基礎上,加大量刑和執法力度。目前,我國對于網絡道德犯罪的懲罰力度較弱,相關部門對網站上呈現的不良信息管理過松,甚至還出現執法不嚴的現象。大多數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了這個特點,在面對利益大于處罰的情況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傳播違法信息。為了能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立法機關應該加強對傳播垃圾信息者的懲罰力度,讓他們心生畏懼,從而達到制約行為的效果。最后,加強行政監督,確保網絡道德法律法規的落實。行政部門應該定期的檢查網站內容,要將一些個人網站、學校網站和大網站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對其發布的信息依法進行監控,禁止傳播暴力、顛覆政府等違反網絡道德的信息;近年來,我國網吧的數量逐年攀升,各大高校附近都能看見網吧的身影,有些網吧為了提高營業額,免費向顧客提供色情網站鏈接,政府相關部門為防止此風氣的盛行,應該及時做出相應的措施:未滿18歲的網民禁止進入網吧場所、對向大學生網民提供色情、暴力、淫穢網站的網吧給予停業整頓的處罰。endprint
(二)加強行業自律
立法機關健全和完善網絡道德法律法規,雖然為大學生的道德建構提供了有利的司法保障,但是要徹底地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還需要依靠互聯網行業的自律性,這也是凈化網絡環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互聯網的責任主體要落實行業規則,做到自糾自查。管理者提高自家網站的點擊率固然重要,但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網站可以成立糾察小組,對自家網站上發布的內容進行嚴格地把控,將之前每年一次的清理縮短到每月一次甚至每周一次。在篩選的過程中,面對垃圾信息選擇直接刪除,以防惡性傳播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造成影響,對那些良好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積極宣傳,真正的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第二,開設對外熱線,接受投訴。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網站糾察小組難免會有涉及不到的地方,這是就需要開設對外熱線,網民可以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傳真等方式,向網站管理部門舉報不良現象,接到投訴后相關機構進行調查核實,有則改進無則加勉,切實為大學生的道德建構凈化網絡環境。第三,建立網站信息評價體系,促進網站綠色發展。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導致網站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因此,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網站信息評估體系,讓網民從安全性、可靠性、引用比率等多方面判定該網站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使得評估的結果準確且具有說服力,從而推動綠色網站的發展。
(三)進行網絡技術創新
無論是法律、行政法規還是行業自律,如果沒有有效的技術支持,那么效果會大打折扣。為了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互聯網環境,相關部門要不斷創新網絡監控技術。例如:網絡服務商可以通過安裝網絡管理軟件,對網站的端口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可疑數據包時,可以運用網絡管理技術追蹤其來源,從而防止不良信息的廣泛傳播;雖然互聯網具有隱蔽性,可以為網民的真實身份罩上一層保護衣,但是每個互聯網使用者都有自己的IP地址和密碼,當有人在網站上惡意傳播違法、違反道德的內容時,管理者可以利用IP地址跟蹤技術,追蹤到發布者,永久性封鎖其賬號,從而加強對一些不法和不道德行為的監控;網站還可以開發“綠色通道”,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檢索,直接篩選掉不必要的廣告或者是垃圾信息。
三、開辟全方位的網絡道德教育格局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已經成為一個大問題,原因來自各個方面,家庭,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家庭教育
在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上網的電腦,同時,家長也面臨著孩子網絡文明教育的問題。那么在進行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過程中,如何實施家庭教育呢?首先,家長們要言傳身教。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在上網的過程中,自覺地遵守網絡道德法規,不瀏覽涉及色情、暴力、賭博信息的網站,在觀看節目時不隨意發表言論、不對他人有謾罵或者侮辱性的言論,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限制上網時間,抑制網癮產生。現在很多大學生染上網癮,主要原因是學習強度降低了,個人時間變多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嚴格地控制子女的上網時間,不要被那些只為延長上網時間的種種借口所蒙蔽。最后,營造平等互動的家庭網絡環境。當孩子沉迷網絡的跡象時,不要急于批評,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加強對孩子的精神關懷,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網絡,讓學習與互聯網成為一體。
(二)學校教育
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面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時,除了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外,還可以采取一些輔助措施。例如:建立校園綠色網站。“綠色網站”是指木馬病毒、廣告插件、垃圾信息,具有一定的信譽度、良好的信譽度、易用性、沒有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的網站,高校應積極推進綠色網站的建設和推廣,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學校可以經常性的舉辦一些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拓展訓練、體能訓練、素質訓練,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把他們的注意力從網絡游戲拉回學校,讓學生們開發潛能的同時,還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高校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定,明文表示學校師生必須自覺遵守國家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對于傳播病毒、不良信息的給予嚴重處分,共同維護校園網絡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