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石洪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唯有閱讀,人們才能從中獲取信息,增長見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在教學中只有學生和興趣這兩個關鍵突顯出來,教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癥下藥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教學中興趣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學生將閱讀當作成一種興趣,那么對學生的陶冶情操、獲取知識、語文水平的提高、文化素養的提高都是很有幫助的。可現狀是大多數小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
一、以學生為主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保證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課堂的教學方式都是老師一手安排的,學生只要通過閱讀后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即可,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沒有真正去理解作品的意義,讀的不是作者的感悟,而是老師的提問。這樣的閱讀教學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跟著老師走,沒有自己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閱讀教學要打破傳統閱讀教學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將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問答形式和灌輸知識改變為引導學生思考的形式,并且營造出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敢于打破常規、任意表達、提出問題。比如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先給學生發導讀材料,有作者的背景、主題、作者的興趣等等,經過學生自主閱讀后,由學生提出問題,有些學生對文章中的詞句不理解,有些同學針對某一段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等,把問題解決后就開始討論文章的主要思路等等。問題都是由學生閱讀后提出來的,也是由學生來回答,這樣一來就使學生成為了閱讀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
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以及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感悟、大膽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1、創設意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課文中的內容來創設意境,讓原本枯燥無味的閱讀通過意境的創設變得生動起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比如學習《黃山奇石》一課時,老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導入,小學生對黃山奇石的壯觀景色沒有一點印象,那如何讓學生學習完課文后對黃山奇石的景色有深入的印象呢?老師就可以突出課文中的幾個字,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下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飛”、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仙人”、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猴子”等等,通過對文章中這些比喻詞的強調,讓學生有種“心急”“渴望”看到奇石的急切心理,讓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慢慢品味,對文章的內容戀戀不舍,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2、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去任意展開想象,老師抓住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然后讓學生去任意想象,學生在想象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學習《老人與海鷗》一課時,在讀到“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的唱著什么。”老師可以問學生:“海鷗的鳴叫是在說些什么?”隨后學生就會展開想象,尋求與眾不同的答案,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學生說海鷗在向老人問好、有的學生說海鷗在獲得食物而唱歌給老人聽、有的學生說海鷗在呼叫同伴來吃東西等等,學生的回答各式各樣,這充分的可以看出學生投入到閱讀中來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得到發展。通過適當的抓住關鍵詞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3、制造矛盾,激起學生閱讀興趣。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意見,而小學生因為天真無邪,對某個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就會爭先恐后地說出來。為了不讓閱讀教學枯燥無味,老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的制造一些矛盾問題,鼓勵學生去大膽質疑,提出新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保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除了在閱讀教學中想方設法的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課堂終究是有限的,而閱讀是無限的,所以老師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也能夠自覺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
四、結語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中以學生為主體,想方設法的讓每一堂閱讀課都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打開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就等于給學生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大門,讓學生能夠去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在閱讀中獲得快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曹愛紅,王芳.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學術期刊“民風(科學教育)”,2012.8.
[2] 唐小琴.小學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學術期刊“讀寫算(教研版)”,2015.16.
[3] 鄒來君.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學術期刊“中國文房四寶”,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