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要點燃這些充滿激情的火種,它與我們在研究教學設計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在師生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乃至新的教學目標,這也正符合我們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教學過程應具有可變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
關鍵詞:學生為本;激情;生活實際
前幾天,我在石油分局組織的音樂教研活動中講了一節課《學打非洲鼓》,獲得了大家的好評。講完課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久久難以平靜。記得教研員嚴老師在輔導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說過一句話“學生們就像一把把火種,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要點燃這些充滿激情的火種”,我想之所以這節課能夠成功,它與我們在研究教學設計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這節課的設計前前后后進行了6次的改動,我的教育思想也在這6次的改動中一點點進步和提高,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 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安排時,要順應學生心理,保護學生學習興趣
這節課之前我布置學生回家自制打擊樂器,要求他們上課的時候帶來,在我原來的教學設計中,因為怕學生管不好自己手里的打擊樂器,影響教學,一上課我就要求同學們把帶來的打擊樂器先放一邊,不要出聲,然后再開始上課。可是在后來的試講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幕情景:學生本來興高采烈地帶來了自制的打擊樂器,想展示展示呢,可我一上課就讓他們收起來,不許出聲,本來學生經過精心準備、想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帶來的樂器的熱情一上來就被我給澆滅了。經過思考,我們改變了原來的設計。
一上課,我就走到學生中間,巡視學生帶的樂器,有拿塑料盆的,有拿家里的玩具小鼓的,看到一個拿著瓷器質地的小牙簽缸的同學,我讓他起來敲幾聲展示給大家,同時還關心地說“小心一會兒用的時候別打碎了”;還有一個同學拿著自己平時喝水用的不銹鋼水壺,我拿起他手中用的小木棍在水壺的不同位置敲擊出了完全不同的聲響,讓同學們判斷應該在什么位置敲才能得到最悅耳的聲音。同學們看到我一一展示他們帶來的打擊樂器,并一一予以評價和鼓勵,每個人的學習熱情被極大的調動起來,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我總結說,看來大家都花了心思完成了作業,但是現在我們還暫時用不到這些打擊樂器,請大家先放到一邊,不要弄出聲響,下面我們上課。
同學們在我親切關懷的話語中,開心地展示了自己帶來的樂器并且又能高興的收起來開始聽課,一個小小的2分鐘的樂器展示,極大地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經過這樣看似不起眼的改動,順應了兒童心理,保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后面幾個教學環節的展開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 設置教學環節要依據學生認知規律,輕預設、重生成
這節課在音樂教學中屬于欣賞課范疇,在我原來的教學設計中,按照往常思路,設計了導入、展開、體驗、創編四個環節,這原本是欣賞課教學的一個最常規的模式。在展開環節中,我設計是由指定的學生把他們課下搜集來的有關非洲的人文、地理、音樂特征等常識,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給大家展示并講解,以輔助學生理解非洲音樂,以便于在后面的體驗和創編環節能有更好的表現。這樣做看似符合我們新課程理念,先學后教,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通過試講,這樣設計的弊端也顯露無遺。
基于這些原因,我們對課程設計進行了大膽的改動,拋棄了欣賞課應該有的音樂常識內容的介紹,既然導入環節啟發同學們今天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非洲鼓,那么在第二環節我們就依照學生認知規律,避繁就簡,大膽的設計了非洲鼓的節奏訓練。我在節奏訓練中加入了速度和力度等的變化練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在快與慢、強與弱的節奏練習中一步步升溫。最意想不到的收獲是,原本前面有的已經被拋棄的本課教學知識點又都被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節奏訓練當中。
事實證明,符合認知規律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隨著節奏訓練的一步步深入而越來越輕松愉快,教學環節也一步步被推向高潮。而輕預設,重生成的教育理念也并不是真的把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拋棄了。教師預設內容少了,課堂的隨機性、生成性就增多,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放大,讓它“臨場閃光”,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現”與“建構”,在師生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乃至新的教學目標,這也正符合我們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教學過程應具有可變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
三、 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貼近學生生活
在設計創編活動時,因為本課所講內容是非洲鼓,所以最初我設計了以非洲鼓為主題的學生活動,還有以歡慶豐收為主題的學生創編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營造一個用鼓聲來傳話的場面,或者是非洲人民歡慶豐收的一個場面,但不管我怎么設計都總是對課堂實際創編效果持懷疑的態度,我不確定到底孩子們在創編活動能否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能否出現我所期待的課堂亮點。試講的時候,我擔心的問題出現了,我發現部分學生還是能夠服從老師安排,幾個人組合可以打出一些有點模樣的鼓點,但是多數同學參與欲望不高,大家都在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樣的場面當時我很著急,努力地想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可是效果都不太理想。課后我絞盡腦汁思考怎樣才能充分調動孩子們參與的熱情,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看到籃球場上打球的孩子們,我因此產生了靈感。前不久我校舉辦了班級籃球賽,我講課的這個班同學輸給了三班,我何不用“為自己同學擂鼓助威”這個情境讓學生進行創編活動呢?鮮活的生活體驗一定能給同學們帶來創編的激情,貼近學生生活的創編一定可以調動起所有人的參與熱情,這一靈感一經誕生,我就再也沒有懷疑過它的實際效果,而事實也證明了,在本課的最后一個創編環節中,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創造熱情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一些沒帶來自制的樂器的同學這時著急起來,紛紛喊著老師老師,“給我一樣樂器!給我一樣樂器!”,我本來準備了十幾樣的打擊樂器,瞬間發完了。
縱觀本課的教學,教學設計處處以保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生活為原則,教學內容處處以學生能否獲得審美體驗為標準,關注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用愛心、用激情點燃了學生們熱情的火種,音樂課堂才煥發出了耀眼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常紅.讓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J].學周刊,2012(22).
作者簡介:
陳芩,河北省任丘市,任丘市華北油田鉆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