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用信息焦點移位的翻譯手段可以保證英語原句的信息焦點忠實地傳遞到漢語譯文中去,其實質是通過詞序的調整實現句子語義重心的轉移。
關鍵詞:信息焦點移位;英語句子漢譯;名詞
作為語法分析的一種手段,移位(permutation)指通過變動句子成分的位置來凸顯某個信息或實現句子結構的平衡,其直接結果是實現句子語義重心的轉移。由于源語和目的語的不同,若逐字對譯,勢必降低譯文的可接受度。所以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保證譯文讀者能夠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譯者也要相應地采取一些翻譯手段來改變原文信息焦點的位置,即實現信息焦點移位(focus permutation)。理論上講,根據信息的輕重緩急,可以把語義重心置于句子的任何位置,從而使得句子的表層結構千姿百態。譯者的任務就是要透過句子表層結構的面紗,窺到句子的深層結構,從而保證譯文的質量。由于本文篇幅所限,筆者僅就兩種最為常見的移位來探討一下作為一種翻譯技巧的信息焦點移位。討論的方式是對比不使用信息焦點移位和使用信息焦點移位所產生的譯文之差異。
一、 形容詞+名詞
英語不同于漢語的一個很大特征是英語的名詞化(nominalization)傾向,這是英語偏重形式邏輯和物象思維的有力證明。這種結構的表層固然是名詞化結構,但其深層結構則可能是一個包含主語和謂語的簡單句子。這種結構的信息焦點就是它的中心詞,通常落在名詞上,那么在翻譯時,要使譯文具有和原文同樣的表現力,就需進行信息焦點移位,即把該名詞結構對譯為漢語的主謂結構,讓中心詞移至句子的末尾處,從而使漢語譯文的側重點和英語原文一樣醒目。試看例句。
例1:Love is alternative joy and woe.
譯文1:愛情就是交替的歡樂與痛苦。
譯文2:愛情是歡樂,也是痛苦,二者相互交替。
這句話的表層結構是“形容詞+名詞”(alternative joy and woe),深層結構則是一個句子(joy and woe are alternative)。因此,翻譯時,譯者要能擺脫原文表層結構的束縛,把句子的深層結構譯出來,從而通過信息焦點移位實現表達重心的轉移。譯文1是直譯,中心詞依然落在“歡樂與痛苦”上,雖然在意思和語法上都沒有瑕疵,但表現力不如譯文2,譯文2把詞序調整之后,就獲得了和原文同樣的效果。
例2:Most of them have come within the past sixty years, sometimes with agonizing slowness, more characteristically with bewildering speed, but always with enormous significance for our future.
譯文1:它們(新發明、新思想、新發展)大多都出現在過去60年里,有時來的是令人痛苦地慢,更多的時候是令人眼花繚亂地快,但總是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譯文2:它們(新發明、新思想、新發展)大多都出現在過去60年里,有時進展很慢,要人們苦苦等待;更多的時候來得很快,令人眼花繚亂,但總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原文畫線部分的深層結構是slowness is agonizing, speed is bewildering,但其表層結構的信息焦點是slowness, speed,所以翻譯時需要進行信息焦點移位。順便說,即令不進行信息焦點移位,直譯這兩處也是不通順的,無論是“令人痛苦地慢”,還是“令人眼花繚亂地快”,都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3:Sensual pleasures have the fleeting brilliance of a comet; a happy marriage has the tranquility of a lovely sunset. (Ann Landers)
譯文1:感官的快樂具有彗星一閃即逝的光輝,幸福的婚姻則有美好的日落那種平靜安寧。
譯文2:感官的快樂像彗星一樣,其光芒轉瞬即逝;幸福的婚姻則如日落一般,平靜可人。
原句有一種對稱的和諧美,但只能從其深層結構中看出來:brilliance is fleeting; tranquility is lovely.如果像譯文1那樣照直了譯過去,雖不影響句子意思的傳遞,但破壞了句子的美感也是不足取的,況且原句還是名言警句,所以更要求譯文的練達。
二、 副詞+動詞或動詞+副詞
在“副詞+動詞”或“動詞+副詞”的短語結構中,副詞作為一個附加語,對動詞進行修飾或限定。表面上看,其功能不說可有可無,至少也是無足輕重的,即便省略了也不會影響句子意思的表達,尤其在語法和邏輯上更不會導致謬誤。然而,這僅僅是拘泥于句子的表層結構而產生的誤會,如果將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會發現在深層結構上,有些時候不但不是無關宏旨,反而隱含了該結構的信息焦點。如:Colors were bewitchingly commingled.譯為“各種顏色疊錯在一起,令人陶醉。”就遠比“各種顏色令人陶醉地疊錯在一起”更有表現力。再看下面幾例。
例4:It will lecture on disinterested purity while its neck is being remorselessly twisted toward a skirt.
譯文1:它一面講什么無私無欲的純潔,而同時脖子卻轉向姑娘的石榴裙。
譯文2:他一面大講特講無私無欲的純潔,一面又把脖子轉向姑娘的石榴裙,絲毫也不覺得良心不安。
remorselessly有“滿不在乎,毫不內疚,悍然”之意,修飾句中的twisted。譯文1略去不譯,大概是將其理解為可有可無的附加語,認為語義已隱含在句中,不必再多此一舉地譯出來;譯文2從表層結構里跳開,著手處理其深層結構,成功地實現了信息焦點移位,所以在效果上比之譯文1顯然要更勝一籌。endprint
例5:Mose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third design element in the Park—neither English nor French, neither Romantic nor classical, but efficient, purposeful, and unapologetically American.
譯文1:摩西為公園增加了第三種設計——它既不是英國式的,也不是法國式的;既非浪漫主義,也不是古典主義;而是高效率、講實用、毫無掩飾的美國式的。
譯文2:摩西為公園增加了第三種設計——它既不是英國式的浪漫主義,也不是法國式的古典主義;而是美國式的,高效、實用、赤裸裸。
英文原句的重心在后半段,即but之后,而but之后的重心實際是efficient, purposeful, unapologetically,是作者意欲強調的部分,盡管American是該結構的中心詞。所以,譯文必須把信息焦點移位至句末,才能取得和原文同等的表達效果,顯然,譯文2比譯文1譯的好。
例6:But like someone born deaf, but bitterly determined to find out about sound, I began to watch my teachers to find out about thought.
譯文1:但是我現在就像一個生來耳聾卻執意要弄明白聲音為何物的人那樣,開始觀察我的老師們,以期找到有關思維的答案。
譯文2:但是我就像一個先天的聾子,決意要弄明白聲音為何物,心底里痛痛的。我開始觀察我的老師們,以期找到有關思維的答案。
bitterly修飾determined,譯文1仍然采取省略不譯的辦法,似乎不妥。結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因為不擅思考而飽受老師的指責,所以才自比先天的聾子,受辱失尊之后,立志辨識天籟之音,其決心之大可以想見,其痛苦之大也可以想見,因此bitterly一詞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反倒是一個信息焦點,翻譯時需特別注意。譯文2通過焦點移位很好地實現了該詞的表達意圖。
使用信息焦點移位的翻譯手段實現句子深層結構的迻譯,本身也是翻譯原則的體現,因為,翻譯不僅要在語言形式上“信”,同時還要在意義、風格等方面“信”,而后者才是譯文忠實于原文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19.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錦,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