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對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及現階段的社會經濟轉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許多特殊家庭,而廣大農村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著實令人擔憂。本文試就這些特殊群體中常見心理危機干預方法進行探究,以求維護這些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促進其健全人格的發展,為他們的成長把舵護航。
關鍵詞:農村特殊家庭;危機干預;探索
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當中,對心理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確保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特殊家庭(離異、單親、留守、貧困)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備受學校和社會關注,但這種關注是淺層次的。在西部廣大貧困農村這些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特殊家庭背景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對其心理成長的影響尚未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然而在這些心理疾病爆發的高危人群中,心理上潛藏的或暴露的危機由偶然因素,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已十分普遍,小到個性品質降低,道德滑坡。大到觸犯法律,走上犯罪道路,更有甚者自尋短見。
這讓人觸目驚心、膽戰心寒。作為教育者在心痛的同時更多的是慚愧和自責。“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對這些不幸家庭中的學生,社會應承擔一定的責任,關注他們身心的健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走上成人成才的光明大道。本文試就農村特殊家庭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總結出適合農村學生的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積極救助陷入心理危機中的學生,力爭讓他們早日擺脫陰影,內心充滿陽光,樂觀自信、健康幸福地成長。
一、 本文探究的干預對象
1. 生活在父母離異家庭中有自卑、抑郁、孤獨、敏感、焦慮不安、退縮、有羞恥感、粗暴傾向、痛苦失望等消極情緒,敵視父母或他人的學生。
2. 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有自卑、孤獨、自我封閉、渺茫、獨尊、恐怖、逆反心理、情緒突然明顯異常、性格性別異化的學生。
3. 心理自卑、封閉、孤僻、畏怯、人性專橫、自私冷漠、渺茫、處事武斷、偏激,甚至有叛逆、怨恨、沖動報復心理人際關系嚴重沖突的留守學生。
4. 生活在貧困家庭中寡言少語、自卑、焦慮、傷感、脆弱、脾氣褊狹暴躁、有不良品行的學生。
二、 干預的方法與技術
1. 追蹤調查,建立檔案
為特殊家庭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長期追蹤研究特殊學生心理的過程,危機學生心理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在干預之初,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并通過談心、家訪等多種渠道掌握其家庭狀況,摸底調查、收集、匯總新信息,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做到對癥施治。學生的家庭狀況、成員組成、受教育的方式、家庭重大變故及學生的道德品質、性格、行為方式、獎懲情況、遭受的巨大挫折等等,都是心理檔案記錄的內容。此檔案要從學生入學到畢業一直跟隨著學生,始終作為接班者的第一手資料充分利用、忠實記錄。正副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且能深入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人,也是此檔案最合適的記錄整理者。以班主任為主題的全體科任教師是最主要的干預者。
2. 量表測評、檔案分析、歸類分組
(1)對研究對象采用《身心癥狀自評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以及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測評,并做好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
(2)根據量表及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結合研究對象的心理檔案,參照心理危機評判標準,在特殊家庭學生中科學、合理并且慎重地選擇出實施危機干預的對象。
(3)以“重果追因”、相似歸類的原則,依據干預對象危機的主要表現癥狀,對其進行分類。在分組的同時對表現癥狀較為嚴重的要確立個案,單獨干預。
A. 自卑類;B. 自閉類;C. 抑郁類;
D. 焦慮類;E. 無望類;F. 叛逆類;
H. 變異類;I. 其他類
3. 運用干預模式進行集體干預或個體干預
(1)平衡情緒,滿足要求,點燃希望
自卑、自閉、抑郁類學生心理危機的釀成原因,主要是自身情緒調節的失控,無法對自身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偏執一端不放。日積月累負面效應越積越大,以至于自身無法排解,釀成危機。在干預時采用“一幫一結對子”的方式來給以具體幫助。例如: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干部、愛心互助小組等可以組成一個輔導團隊,各自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認真傾聽,給他們宣泄內心抑郁的機會。從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給他們以幫助,在情緒上加以引導,給他們創造宣泄的機會。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勵,再用愛心撫慰學生心靈的創傷。
(2)理性分析,引導啟發,調節認知
叛逆、焦慮、無望類學生主要是由于認識上的不足,而造成的危機種類。對家庭、社會、學校及自身缺少理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以自我為中心、極端的自私自利等非理性的思考,常有危機者自身灌輸給自己,并給自己的情緒帶來困擾。在具體干預時,可以通過主題辯論會、故事分享、校園心理劇等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形式,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觀念,調節情緒狀態,建立積極樂觀情緒。讓妻子我體驗的肯定性得到滿足,大力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強烈意識。引導學生以社會認可的主導價值體系知道自己的認識,幫助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意識上的偏差,學會寬容他人,走出心理誤區,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
(3)多方合作,合力干預,引起共鳴,走向和諧
家庭及社會因素在這些干預對象心理危機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引導是不夠的,必須行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合力。全方位、立體畫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現實生活中家長傾向于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物質生活,忽視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有的家長心有余而力不足,態度生硬,方法不當。教師要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想方設法指導好家長了解自己的子女,掌握科學合理的充滿理解與溫情的心理教育方式。讓心理健康干預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使特殊家庭學生感受到生活的陽光,淡化家庭不利因素造成的負面影響,感到自己并沒有被大家淡忘和拋棄。
作者簡介:
龐永紅,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桃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