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悅+吳正英
摘 要:本論文通過文獻研究和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老舊小區的現代化建設。在深入社區調研的基礎上,指出老舊小區的現存問題,提出現代化建設的四個方面,即構建1+1+N創新型社會、做好老舊小區的整治規劃、理順空間權屬問題、重視思想文化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三下鄉;老舊小區;社區建設;現代化
一、 引言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社區的和諧安定與社會的穩定發展密切相關。在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對合肥市Z社區的相關工作有了了解和認識,意識到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要內容。與城市新建社區比較而言,一些建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尤其是住房產權歸單位所有的居民住宅小區絕大部分存在著基礎設施缺乏、管理無序、臟亂差等問題,這些老舊小區成為社區治理的難點所在。
二、 老舊社區的現存問題
(一) 社區精神的缺失
社區思想文化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靈魂工程,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對社區治理的積極參與配合。老舊社區主要是由原各單位興建的,居民多為熟悉的同事或家屬,單位意識很強。雖然經過了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有的單位已經解體,職工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但居民思想還是難以轉化,仍保留對原單位的歸屬感,因而造成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不高,居民沒有參與社區事物的熱情和動力。有學者做過一份有關社區居民人際交往抽樣調查的數據:在居民面對面交往中,不打招呼的占66.2%,點點頭的占26.5%,停下來交流的只占7.3%。小區內住戶混雜,人際交往頻率低,交往互動缺乏深度,表現出人際冷漠的現象。再加上現代化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很少有時間和小區鄰居一起參加活動,溝通感情。這些原因造成小區人際信任度低,成為小區建設一大難題。
(二) 基礎設施老化,配套不完整
老舊小區大多建設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在當時的條件下,規劃設計不具有超前性,沒有設計出獨立的公共配套設施,如電梯、公共活動場地、停車位、監控等。隨著時代的轉變、人均消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缺乏獨立公共配套設施的弊端就逐步顯現出來。例如,沒有公共活動場地,小區居民缺乏聚集交流的地方,無法經常開展社區活動,交往程度相對較低,從而難以形成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以及對彼此的信任;缺乏相應的消防措施以及監控設備,居民的居住安全存在隱患,也給小區的管理帶來不便;缺乏相應的地面空間,無法提供停車位,車輛只能隨意停放在道路邊,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缺少電梯,上了年紀的老人將面臨上不去下不來的境況,為居民的出入帶來很大的麻煩。
三、 老舊小區現代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一) 構建1+1+N創新型社區治理模式
“1+1+N”模式,即創建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自治小組和多個志愿服務隊。通過實施“1+1+N”模式,挖掘組織和動員自身力量,解決社區居民公共服務的難題。居民議事會制度是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體、工作站為依托、在社區居民中具有廣泛群眾代表性的一種社區居民議事形式。這項制度為社區居民充分發揚基層民主提供了一個發表意見和建議的平臺。為完善社區自治管理體系,使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由社區議事會召開會議,通過推薦確定自治小組候選人的名單并在宣傳欄公示。再舉行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由居民代表選舉產生自治小組。最終自治小組在召開會議,選出負責人并制定相關政策,保障自治小組的規范運營。根據社區服務的需求以及居民自身的身體狀況、文化程度、業余愛好等實際情況,可自行組織成多個志愿團隊。
(二) 精心細致地做好老舊小區的整治規劃
在經過深入調查、詳細了解老舊小區的現狀及所在范圍;摸清小區現存的重要問題;了解居民的主要訴求,在詳細分析、整治的難點和重點的基礎上制作出符合老舊小區整治規劃的最佳方案,并廣大征求居民的意見,使得方案可以得到居民的認可。首先從實際出發,以現有的樓盤庭院為重點,在有限的空間內解決居民的交往、休閑、娛樂、健身、綠化等問題;其次所有問題均要兼顧,在空間的規劃上要適度考慮小區停車問題,包括轎車、自行車、電瓶車,挖掘可利用的任何空間,緩解道路停車壓力,同時根據小區居民的需要,在大家意見統一的情況下,完善小區的基礎配套設施。
(三) 理順老舊小區空間的管理權屬,統一整合庭院空間的使用功能
老舊小區本就存在著公共設施不足,空間資源稀缺以及道路狹窄的現象,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出現一些違章建筑占用公共空間。一些商家裝修門面時侵占人行道的現象屢見不鮮。面對違規現象,社區和街道應發揮領導和組織作用,在整治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小區的整治上先從管理體制解決,理順老舊小區管理體制的問題,讓居民明確公是公,私是私,還庭院的公共性質,合理利用公共空間,從而解決停車難等問題。也可以在完善的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安排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管理員,以此達到更為明顯的效果。
(四) 創新老舊小區思想文化建設,提升社區參與,重塑社區凝聚力
為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應加強城市老舊小區思想文化建設,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原則,在節假日,多多開展社區活動;豐富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載體,可以通過上門宣傳,在公告欄張貼相關活動內容,或者利用網絡平臺,讓大家交流互動;加強小區思想文化工作專職隊伍建設,通過定時召開黨會,維持退休老黨員的黨性,與此同時,在小區內部發展新黨員,按時召開黨員培訓課程。
四、 總結
有關老舊小區現代化建設仍需要廣大人員的探討與提議,在落實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現存問題,再一一排解,最后探索出適合老舊小區的發展模式,如“1+1+N”的模式。與此同時,大學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帶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以及勇于創新和解決問題的大腦,以便我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領悟更多。
參考文獻:
[1]李迎生,楊靜,徐向文.城市老舊社區創新社區治理的探索——以北京P街道為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1).
[2]王慧瓊.深圳:探索社區治理模式新建構——“1+3+N”[N].深圳特區報,2014(7).
作者簡介:
趙凱悅,吳正英,安徽省合肥市,安徽三聯學院外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