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俠
【摘要】在金融危機的不斷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著很多挑戰,這其中包括技術水平問題、產品質量問題等,嚴重影響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情況。要想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各地政府需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本文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財稅政策的基本構成進行總結,并從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等三方面,論述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稅政策 政府補貼
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總數量占據我國企業總數的95%,繳納的稅款額度已經超過50%,為我國70%人口解決了就業問題。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均面臨著融資難、財政補貼支持力度小等問題。想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中小企業除了積極轉型之外,還需要政府出臺財稅優惠政策,實現中小企業財稅體系的合理優化。
一、財稅政策的基本組成結構
(一)財政補貼
政府在企業發展中進行的無償支出,被稱為財政補貼,在企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在中小企業中,財政補貼可以降低企業發展成本,獲得更多利潤,提升企業整體發展動力,并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目前,財政補貼的主要形勢包括虧損補貼、就業補貼、技術補貼等。在財財稅工具中,財稅補貼具有較強針對性,體現出的效果往往也最為明顯。
(二)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是各級政府旗下機構為了合理開展日常工作,或者在為公眾提供服務過程中,在財務部門監督下,以合理方式和程序,對物品、服務等項目進行購買。站在政府角度,政府采購也屬于一種特殊的扶持方式,在采購過程中,很多政府會對中小企業更加照顧,這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增加了他們的市場份額,激發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提升[1]。
(三)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是指國家以相關要求為前提,通過降低稅收,降低納稅人所承受的壓力。在中小企業發展中,稅收優惠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策略。根據我國制定的中小企業發展目標,對很多行業的中小企業可事實稅收優惠政策。一般來說,常見的稅收優惠政策包括:稅率優惠、減免稅收、固定資產折舊等。與其他財稅政策工具相比,稅收優惠是效果最佳的工具,可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很多問題。
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增加財政補貼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在財政工作中,應將財政補貼的投入范圍擴大。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很多中下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財政補貼的資金需求也越來越高。政府在財稅工作中應明確方向,對符合國家產業結構的企業進行專項撥款,實現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提升。例如,政府可以對中小企業研發出的新產品進行補貼,鼓勵他們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創新工作,為我國發展提供基礎。政府還可以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村中貢獻較大的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降低稅負。其次,我國可以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會,將分散的資金進行集中,做到統一管理、??顚S?,從而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穩定的補貼支持[2]。
(二)稅收征管工作的進一步強化
我國稅收制度一直由國家統一管理,而且政策內容全國統一,這也讓征管制度變得統一。與很多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財稅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企業領導人也不具備較強的納稅意識,很容易對現行的稅收征管模式產生不適應,降低征管工作效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國應做好中小企業分類,對規模無法達到建制的企業實施專戶管理制度,采取定期定額的方式進行稅務征收;對于一些可以建立賬簿的企業,政府可以對其實施稅收優惠,以促進企業未來發展。另外,政府可將稅務代理制度推廣開來,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稅務核算,讓企業學會納稅、合理避稅等方法。
(三)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制度,在建立時可借鑒美國選擇性納稅模式,允許規模較小的企業利用個人所得稅代替企業繳稅,這樣,既可以減輕企業壓力,又可以做到符合法律規定。國家在相應政策建立過程中,應以稅收優惠為主,激勵更多人才加入到中小企業發展行列。另外,國家應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收稅優惠政策進行完善,允許企業在科研單位等購買先進技術,也可以與國外企業進行合作,所產生的費用可分期加入到成本中。我國政府也要鼓勵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進行合作,增加中小企業發展機會。為了讓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我國可以提升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對更多的稅務進行減免,并將收稅期延長,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3]。
三、總結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對我國整體經濟影響十分嚴重。因此,我國必須注重中小企業發展情況,通過財稅政策優惠,在減輕中小企業經濟壓力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其中。在服務專項資金使用上,政府應與地方財力相結合,支撐成立商會等團體組織,幫助企業經營者提高自身素質,轉換經營理念,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柏.集群創新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財稅政策支持[J].稅務研究,2016,(08):114-116.
[2]宣旻陽,嵇紅亮.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探析[J].知識經濟,2016,(04):51.
[3]李晨光,張永安.集群科技政策全要素關鍵路徑及企業響應效果研究[J].管理評論,2015,27(02):145-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