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玉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31-02
生命化課堂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和文本交流的有機融合。這種交流并不是突然發出信息然后得到應答,而是發出信息之前就準備好了與對方的“對應”。但往往教師都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看法,卻忽略了“傾聽”。作為教師,課堂目標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鼓勵學生發言的同時,更要培養“傾聽”的能力。
一、課堂傾聽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孩子活躍度高了,主動發言的孩子多了,景象 “熱鬧非凡”。可是我們發現:看似全員參與的課堂往往是搶著發言的多,喜歡自我表達的多,能靜心傾聽別人的少;知道誰在說的多,但知道誰說了什么的少,這樣的狀況影響了課堂交流的質量。
二、創設傾聽的生命化課堂
傾聽,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細心地聽取。在心理學上,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傾聽與聽不同。傾,是身體稍向前斜著,用體態語言傳遞出關愛與注重,透露出專心與主動的含義,它是一種心(神)、身、眼、耳的綜合活動。即用盡力量全身心去聽。
生命化的課堂教學處處體現了互動交流。教師的傾聽體現著對學生的接納和重視,是滿足學生被接納、受重視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徑。一位不善于傾聽的老師,例如學生剛一開口,就被老師一句話頂了回來,或是老師雖然聽了,但沒有給予回應,甚至還出言批評和指責。孩子沒有得到引導鼓勵或建議,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向老師傾訴,進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對創設生命化課堂尤其重要。
三、實現課堂傾聽的對策
1.傾聽需要正確的態度。
作為老師要想聽到學生的心聲,首先要做到尊重、關心、平等對待學生。表現為傾聽學生訴說時的認真細致,或者贊許鼓勵,或者親切關注。同時,要對學生進行強化聽的意識,告訴學生: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向別人傾訴;聽是尊重別人,理解別人;說要大膽;聽要專心。老師喜歡積極發言的同學,同樣也欣賞專心傾聽的同學。
2.傾聽需要做到耐心。
只有做到了耐心才能使訴說和傾聽的進行得到保證。傾聽時不能表現出著急,否則就會導致不讓人說話甚至打斷別人說話;傾聽時不能表現出煩躁,否則,就會讓訴說者顧慮重重、不能敞開心扉。我們需要控制住自己去耐心傾聽不同的聲音,要能在聽的過程中耐心尋找學生思想的火花。
3.傾聽需要做到虛心。
只有虛懷若谷,才能容納各種不同意見。傾聽,不論聽到什么意見——正確的、錯誤的,預料中的、意料之外的,完善的、不完善的,都要“認真聽”。這樣,才會收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奇效。教師要以身作則,虛心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正如漢代桓寬在《鹽鐵論》中所講:“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只有虛心好學,多聽多看,才能博采眾長。
4.傾聽需要做到不拒絕批評。
當學生發表意見時,或許和課堂的教學設計相差很遠,但教師不能貿然開口拒絕批評。因為一時的當頭棒喝或許就無法再讓孩子們恢復到平等的對話中來。同學之間有不用的意見也應當先等對方說完了之后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即使別人的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那其中也蘊含著教育資源。我們不能迫不及待地打斷別人的思考。
5.傾聽需要感同身受
教師引導孩子們發言,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課堂”,而是仔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只有“用心地相互傾聽的課堂”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老師應當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和大家一起在課堂上“共度快樂的時光”,從單方面要求學生發言轉變為組織學生發言,更多地引導大家在傾聽中理解別人的感受。例如一個孩子總是愛打斷別人,我們可以請他發言,同時組織別的孩子故意“插嘴”讓他體驗“感同身受”,從而培養他的傾聽能力。
6.傾聽需要多種訓練
要對學生進行傾聽訓練,第一,復述訓練。如“剛才同學說什么,你能再說一遍嗎”?或者老師說了一道題目,讓學生說說要點。第二,聽答訓練。例如教師口述判斷題,讓學生聽后判斷,訓練學生的傾聽的判斷力和有效程度。第三, 聽記訓練。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邊記錄的能力。如老師口述應用題,讓學生記錄條件和問題,口頭回答等。第四, 聽辯訓練,引導學生在爭辯中提高聽覺的敏銳度,培養對語言的敏感度,培養學生有效傾聽的能力。
總之,生命化的課堂應當是一種師生、生生和諧傾聽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時光是不知不覺地流逝的,交流是輕松愉悅流淌的,生命是潛移默化潤澤的。彼此的相互傾聽是一門藝術,彼此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體會,在傾聽中碰撞,在傾聽中共鳴。讓學生學會傾聽,更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為此孜孜追求,不斷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