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美
【摘要】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語言文字既是人類文明、文化的載體,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誦讀新經典 構建詩意校園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點燃學生的誦讀熱情、鍛煉學生的誦讀能力。根據學校推薦書目,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誦讀材料;給足誦讀的時間空間;營造淡雅濃香的誦讀環境;開展經典誦讀成果展示;取得廣大家長的積極響應與參與。
【關鍵詞】文化經典 學生 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66-01
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燦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賢的大徹大悟,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
2009年我校開展“誦讀新經典 構建詩意校園”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以來,在全校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誦讀經典詩文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文學功底,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改變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我們的校園,逐漸成為了我校的辦學特色。
一、“愛之欲其生,好之欲其榮”——根據學校推薦書目,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誦讀材料
回溯到2009年12月,課題提出后,六大基礎課程要落實,就必須有相關的誦讀材料。在校本教材還未編定的情況下,學校向全體師生推薦了誦讀篇目: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增廣賢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中庸》、《大學》、《詩經》等,并給每個班贈送了《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本書。當時我所教的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和班干部的商量研究下,挑選了《千家詩》和《論語》作為誦讀教材。先從《千家詩》開始,吟誦、理解、交流、背誦,背完《千家詩》再學《論語》。
后來接手一年級新生,我帶領孩子們共同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很多孩子不僅會背,還寫出了讀后感、誦讀心得,令人驚喜。
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給足誦讀的時間空間
我校的經典誦讀分為三個層面:集體誦讀、班級誦讀、個人誦讀。學校為保證學生誦讀時間,每天早晨8:10—8:20固定為“日有所誦”經典誦讀時間,周三早晨為集體誦讀時間,全校師生共同誦讀“經典詩文、精彩片斷”,朗朗的書聲讓校園早晨呈現最亮麗的風景。
我不僅在“晨間誦讀時間”帶領學生誦讀,還抓緊以下三個時間帶領誦讀:
課前吟誦:充分利用每節課課前一分鐘時間,開展“課前吟誦”活動,要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課后誦讀:在學生課間游戲時進行鞏固誦讀,跳著皮筋,合著節奏,背誦《三字經》;拍著手背誦《弟子規》《千字文》……不同形式的誦讀活動隨學生的興趣自由發揮,在游戲中讓孩子體驗國學,體驗詩韻,體現人文素養。
經典誦讀課:每周的經典誦讀課,我或帶領學生進行詩文欣賞,或講詩文故事,或品析經典或舉行賽詩會等,形式不一。用豐富的詩文知識與多彩的課堂,培養學生對經典的學習和探索意識,激發興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營造淡雅濃香的誦讀環境
1.與環境結合。
學校建設詩意校園,我就建立詩意班級。我在教室窗臺上擺上綠植,墻壁上貼上經典詩文等作品,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性情,用詩意盎然的班級文化,豐盈著學生的生命。
2.與比賽活動結合。
我將經典誦讀貫穿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以喜聞樂見、趣味橫生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直面經典,感悟經典。比如:經典詩文背誦大王比賽,誦讀展評、古詩詞接龍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學生在享受“與經典為伴”的吟誦樂趣中,得到啟迪與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聲”——經典誦讀成果展示
在課題研究的三年中,集中進行了全校性的經典誦讀成果展示活動四次,展示的學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滿。
五、“無心插柳柳成蔭,墻內開花墻外香”—— 經典誦讀,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積極響應與參與
學生背誦經典,講經典故事,暢談背誦心得,展經典作品,使得家長對誦讀活動越來越支持,他們和孩子一起誦讀,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從開展“誦讀新經典 構建詩意校園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之后,我和孩子們同李白《夢游天姥》,攜文天祥《過零丁洋》,陪王之渙《登鸛雀樓》,與張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誦《滕王閣序》,到杜牧的《題烏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讀《論語》、《三字經》,學《弟子規》、《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暢游,到四書五經中去感悟人生,有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經歷,更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成就感。我想,今后我一定會不斷探索,讓經典滲融于學生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