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舒娉
【摘要】為了探索提升英語翻譯教學效率的具體方法,首先對支架教學法進行了簡略的介紹,認為將支架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最后從情景設置、具體理論教學、合作學習以及教學評價四個方面論述了具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支架教學法 英語翻譯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22-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在我國現代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英語教育也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現階段我國英語翻譯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問題,同時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升。基于此種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對支架教學法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必要的分析。
二、支架教學法簡介
支架教學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一種實際應用方法,但是支架教學法卻起源于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根據“最鄰近發展區”的相關內容,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其實際能力之間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通過教學這種差距將會被逐步減少,這也是教學存在的合理性之一。但是在這種差距當中存在著一種“最鄰近發展區”,即學習者本身所具有的水平與其潛在的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的開發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而不是消極的適應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維果茨基是根據建筑工程中經常使用的腳手架將其命名為“支架教學法”,從中可以發現所謂支架教學法就是需要將支架應用于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的構建當中,從而促進學生能夠有效向上攀爬,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要對所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分解,并將完成分解的教學內容按照難度先小后大的順序展示在學生面前,逐步搭建起支架,當學生的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則直接撤去支架。其次,在支架式教學當中,教師還需要處理好自己的定位問題,由于能力的發展必須要以學生自己為主體,支架的不合理搭設會對學生的能力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如果缺乏支架則學生也無法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必須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
三、支架教學法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在上文當中筆者對支架教學法進行了簡略的分析,從中可以發現,支架教學法是一種立足于人類基本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因此,將支架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支架教學法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也必須要遵循特定的策略才能進一步達到最初的目的,具體來說主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通過教學情景為學生進行支架問題設置
根據建構主義基本原理,在學習過程中情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只有在特定情景的支撐之下學生才能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并將所需要學習的知識與已有知識充分的結合起來,并實現知識體系的有效建構。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的聯系就是所謂的支架,因此在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時必須要注重教學情景的設置,通過教學情景設置為學生進行支架問題設置。例如,教師在進行黃山讀后感翻譯教學時,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黃山的風景。通過這種觀看視頻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到黃山的美好,并從文化本質上連接英語與漢語之間在物質本質屬性上的共性。在完成視頻觀看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第一個支架設計“黃山應該如何翻譯”并要求學生作答,根據學生的問答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采用意譯、音譯兩種翻譯方式,即翻譯為“Yellow Mount”或者“Huangshan Mount”。之后再進行第二個支架設計“如何讓外國人知道黃山是屬于中國的呢?”,大部分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引導之下可以得出可以在黃山之前加上“Chinese”一詞對黃山進行限定。
(二)通過具體理論的講解為學生搭建起學習支架
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必須要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實現有效提升,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的初期階段,由于經驗與知識的缺陷,往往在翻譯方面會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英語翻譯教學當中教師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利用“最鄰近發展區”實現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學生搭建合理的支架,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的講述實現支架的有效建構。例如,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在英語學習初期階段基本都無法完成漢語古詩詞的翻譯,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古詩詞翻譯的具體方法,即在翻譯之前需要增加一個paraphrase階段,通過paraphrase 將古代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之上進行英語翻譯。
(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協作學習
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探索,可通過與多人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來實現。此方式不僅可活躍學習氣氛,使學習生活豐富多彩,更能大大地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探討,提高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也是運用支架式教學法的一個重要體現。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設置學生進行分組溝通和討論。在多人探索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碰撞出更多、更優秀、更智慧的火花,可有效實現學生間的優劣互補,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提高。將支架式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主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科學合理的概念框架。
(四)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方法
在支架教學法中對于教學評價給予了必要的關注,即要求教師在加強指導的同時,也需要通過教學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習效率,從本質上來說教學評價也屬于一種教學支架。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中需要盡量給予學生正面表揚,避免負面批評,但是在肯定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翻譯能力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例如不僅需要提升翻譯語義的正確性,同時還需要使得翻譯具有生動與活潑的基本屬性。例如,要求學生盡量采用render替代make進行翻譯。其次,在對學生最終成績進行評價時不僅需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同時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要素。
四、結語
將支架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本文當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對支架教學法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旨在進一步提升英語翻譯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閆蘇.案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7):162-164.
[2]周小燕.案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4):113-114.
[3]劉堃.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英文)[J].隴東學院學報,2014,25(1):6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