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二語學習過程,語言學家克拉申通過研究其規律,形成了自己的二語習得理論,該理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深化了人們對二語學習本質的認知。本文從克拉申提出的三個假說著手,討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語法部分的有效教學途徑。
【關鍵詞】學習 習得 語法教學 監控 情感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49-01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五個關于二語學習的假說, 它們是:輸入假說;習得-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情感過濾假說。近年來我國語言學界的研究者們做了很多關于克拉申假說的研究, 但大都是專注于其中某一個,而很少見對這五個假說進行綜合評說的研究,本文就從此入手,把克拉申假說中的三個同時放置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這個背景下,從二語習得認知論角度探尋中國國內高校英語語法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以期為老師們提升教學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一、關于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假說
1.習得-學習假說。
在克拉申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中,克拉申首先關注的就是“習得”與“學習”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并以此為研究核心與起點,深入探討它們分別在語言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過程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克拉申指出:“習得”是人類大腦中潛意識的活動,是關注意義、認知、自然交際的自然產物,是與孩子習得母語相似的過程;“學習”與之不同,是在充分意識狀態下的認知, 是老師通過課堂教授,通過總結、歸納、記憶、聯系等有意識的認知活動為教學手段,幫助學習者對目標語的認知并掌握語法規則的過程。[1]
2.監控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
在克拉申提出的家說中,與“習得-學習”假說聯系最緊密的要數監控假說,因為監控假說清晰地揭示了“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這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同時也區分了在二語學習中習得和學習發揮的不同作用。人們在實際交際時,第二語言學習者應用的自然語言是通過在無意識狀態下習得的語言知識所啟動,并同時受到在有意識狀態下學得的語言知識的監控,比如語音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等。說話人對語言運用的流利程度和其語言習得關系密切,而從另一方面,說話人在有意識狀態下掌握的語言知識可以幫助說話人提高語言的準確程度。[1]
3.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根據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學好第二語言不僅需要學習者將自身置于理想的語言輸入環境,更需要一些非智力因素進行輔助。比如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它們對語言學得起到了促進和阻礙的作用。學習者如果想要把語言 “輸入”(input)變成語言“吸入”(intake), 首先就要過情感過濾這一關。情感過濾構成了從語言輸入到吸入這一過程中說話人語言信息需要逾越的第一道屏障。這些情感因素包括動機、焦慮程度和自信心等等。[2]
二、克拉申二語習得假說與我國高校英語語法教學
1.提高對英語語法規則“習得”的關注與重視,用發現學習理念與有意義學習理論構建我國高校英語語法課堂。
認知學角度的語言學習理論反對通過簡單強化,通過刺激到反映聯動這樣簡單地理解教學過程和習得過程,語法學習應該是個體積極建構的過程,第二語言學習者應該像兒時習得母語那樣積極主動地構建語法結構,進而掌握語法知識,是通過積極的腦內信息加工構成心得語法結構的過程[3]在大學階段,人的認知水平較以前會有大幅提升,發現式學習法會幫助他們對語法規則進行推測、假設,會促進他們主動去發現問題,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進而培養積極的語言學習態度。[4]基于建構主義的語言教學理論認為,知識很難通過教師傳授獲得,學習者需要學習語言的情境,需要社會文化背景的幫助,需要老師與學習伴侶的幫助,需要必要的合適的學習資料,從而經由有意義建構的途徑獲得語言知識,掌握語言規則。[3]
2.不忽視語法“學習”,充分發揮語法學習對語法習得的監控功能。
克拉申指出了三個幫助語法“學習”充分發揮監控功能的先決條件。第一,足夠的學習時間。學習者要有足夠時間才能對語法規則進行有效選擇和使用。教師需要反思自身對學生語法錯誤的容忍度,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并給他們意識到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第二,幫助語言學習者提升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比如對語言準確性的關注與修正。[5]第三,幫助學習者了解語法規則。指導語法規則是語言使用者在交際時應該具備的知識,雖然在實際較集中,人們的關注點是內容而非形式,也沒有時間去仔細考慮各項規則,但熟知這些規則無疑會幫助交流更加準確順暢。
3.有機結合“習得”與“學得”, 讓他們各自的功能在語法課上充分發揮,相得益彰。
在中國高校英語課堂上,語法教學曾經因為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受到質疑,反對在課堂上講授語法的老師認為分析語法規則不會助力與語用能力的提高,他們因此反對顯性語法教學,主張像對待母語那樣的語法習得,即在交際狀態下習得語法規則,可他們卻從顯性語法教學走向了完全的隱形語法教學的極端。筆者認為,結合中國大學英語課堂語法教學的實際,“學得”與“習得”不該彼此割裂,不該取此舍彼,而是應該各自發揮長處,互相取長補短,相輔相成,讓他們相得益彰。英語語法可以“學得”,也可以“習得”。
三、結語
克拉申的二語學習理論有可取的部分,但同時也包含不科學的成分,筆者認為如何客觀公正、辯證唯物地看待克拉申理論中的科學成分才是關鍵所在。而對語法教學的最佳解決方式應該是對“習得”與“學得”的有機結合,而不是偏向任何一方的極端行為。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深入了解這些理論,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法,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度。
參考文獻:
[1]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3-35.
[2]胡春洞,王才仁. 外語教育語言學[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23.
[3]田延明,王淑杰.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2,25.
[4]康立新.Krashen的習得/學得假說及其意義[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6:65-67.
[5]魯棉茸,王正良.從Krashen的習得-學得假說談外語語法教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10:254-256.
作者簡介:
劉昕(1975-),女,遼寧大連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現任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