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琴
【摘要】高校體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基于個人、社會共同需要及我國健康現實狀況,針對體育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效果不佳、學習興趣不能,可持續差的困境,從提高體育教師健康教育水平、健康教學內容模塊設計、體育教學評價方面著手探討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的融合,實現新時期追求的“健康”目標。
【關鍵詞】健康教育 高校 體育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203-02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指出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學校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高校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學生健康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于2017年6月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根據體育教學目標以及實施方法,將高校健康教育內容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合滲透,一方面有效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養成終身體育習慣,實現新時期追求的“健康”目標,既是政府與體育學術界面對的新課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高校健康教育的意義
1.個人和社會共需
健康是每個人的共同愿望,是生活質量的體現,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國家富強、名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共八篇二十九章節從目標、綱要、組織與實施等方面詳述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學校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群,學生正值成長發育階段,在學校良好的氛圍中養成健康的習慣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能夠改變自身的健康行為意識,健康促進容易對在校學生起作用,也改變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的健康狀況。且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點,為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個創造健康未來的機會。
2.健康現實狀況所迫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5年我國人均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76歲,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也給維護和促進健康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根據2017年權威機構發布的健康大數據,觸目驚心。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億多人,高血脂的有將1億多人,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超重或者肥胖癥7000萬—2億人,血脂異常的1.6億人,脂肪肝患者約1.2億人。中國青少年健康大數據顯示:80%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40—50%;小學生近視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學生80%。學生體質健康力量、耐力、柔韌30年持續下降。各類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二、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目標
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體育意識,提高體育能力,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良好的健康意識,提高身體保健能力,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改善、維護、促進人的健康狀況,以上兩者都以人的健康為目標,前者偏于通過身體練習鍛煉達成,后者通過理論學習個人修為達成,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選擇合理健康教學內容,更好的實現本學科的教育目標是每個體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課題。
三、高校體育教育現狀
1.教學效果不佳
高校體育課受傳統學校體育觀的影響,比較重視學校體育的近期效果,體育教學上局限“三基”的傳授,身體鍛煉中追求“達標”人數,而忽視了學校體育的長期效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事實上在短時內也未取得好的效果。據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大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在20年連續下滑的情況下,最近10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中小學生大部分指標出現止跌回升拐點,但大學生爆發力、耐力、柔韌、速度素質仍持續下滑,肺活量變化不明顯。
2.學習興趣不濃
體育教學、體育鍛煉要想使身體指標發生變化,獲得體能上的提高,形體氣質的改變,必須有科學的量、強度鍛煉,持之以恒方有可以感受到的變化,任何投機取巧,三天捕魚兩天撒網式的練習都不會增進健康,而高校學生不能從根本上認識自己健康狀況,認為自己沒病就是健康,用青春賭明天,用健康賭明天。體育鍛煉意識薄弱,意識尚未激發,動機沒有基礎,往往停留在“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課堂處于懈怠應付,課余時間沉迷的網絡游戲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對健康造成更多的損害。
3.可持續性不強
參與任何一項活動都由“知-信-行”三個環節組成,參與體育活動同樣必須以體育知識的具備為前提。高校體育教學中往往只是技能的傳授,像武術套路,健美操等上周學完的內容、下周就忘了,期末考試勉強全部套路記清楚,考試結束,不出兩個月就基本忘記。如果忽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體育教學,但正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想自行進行體育鍛煉時感覺無所適從,怎么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怎樣評價運動效果?怎樣調整運動計劃?都會感覺困難。據研究統計,在體育人口中,中年人占比最低,其原因其一是體育健康意識不強,其二是其參加工作后受時間、年齡限制,受場地限制,沒有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三、健康教育在高校體育中融合途徑
1.提高體育教師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充分肯定了體育運動對健康中國建設的促進作用,站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從體育方面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了重要部署,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表明體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對體育教師提出新要求,體育教師不能停留在技能教學,而要做體育與健康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要求轉變體育教師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素養和掌握健康知識,結合《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在體育教學過程講授健康知識,提高體育教學效能。endprint
2.精選健康教育內容
體育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體育教學現狀來看有兩個傾向,其一偏重以技術、技能及體育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青少年對健康的認識存在嚴重不足,因而缺乏可持續發展。其二,貫徹“健康第一”的宗旨。把體育課簡單化,“溫柔”體育課、“放羊”體育課大有存在,致使多年來體質健康水平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基本要求,按照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和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基本規律,確立了以大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線的教育內容,規范教學內容、制定課程標準。高校健康教育內容可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1)運動健康。(2)運動養生。(3)心理學基礎。(4)營養學基礎。(5)慢性病管理 。(6)健康管理概述。(7)康復理療基礎。(8)安全應急與避險。構建新的課程教學模塊并與原有的體育教學內容實施優化組合,將原有的課時合理的調整和搭配,把健康教育貫穿體育教育的始終。
3.建立科學的體育與健康評價制度
課程評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是教師教學質量的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科學的教學評價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更大的潛能,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不完善的教學評價將使學生散失學習的積極性,失去努力的目標或目標偏移而產生惰性,造成體育課堂的“要我學”的被動局面,教師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師教學也會失去樂趣,自感身心疲憊。
總結當前教學評價方式中較為全面的評價大多為兩種趨勢,其一,技能考核+體質健康水平測試,同時把課堂出勤作為學習態度的重要指標作為一定權重。其二,強調主體態度行為、運動參與、過程和進步幅度的評價。前者偏重于對學生體育技術、技能及體能,操作性容易,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后者體現個體差異,實施過程復雜。綜合兩者都忽視健康理論知識的考核,致使在體育教學中使健康知識的教學無計劃或計劃流于形式。
結合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建構科學實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提高運動技能水平,使評價體系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風向標。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包含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各項的權重,從學習態度、運動參與、形態機能、運動項目、運動體能、理論知識六個方面定量、定性相結合方式全面對個體評價,操作會比較復雜,但是具備可操作性的。
參考文獻:
[1]曾盛譽.《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學實踐回顧與改革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7.6
[2]顧碧威,朱淦芳.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視角[J].浙江體育科學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