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 要: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在組織古詩詞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教給學生識詞、辨義等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鑒賞詩詞語言的能力,使其在古詩詞鑒賞中與詩人進行對話。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五《精華》中明確指出“詩無達詁”,這不僅涉及古詩詞的解釋,更揭示出了古詩詞的鑒賞。對于古詩詞鑒賞來說,可以說是因人而異,無論高中語文老師有著多么深厚的語言鑒賞能力,倘若學生無法經歷詩詞鑒賞活動,那么他們還是無法真正理解某篇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由此,教師需要在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親自參與詩詞語言欣賞活動。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教學;語言欣賞
語文是一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為基礎的科學,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老師在組織詩詞教學的時候,只是將識詞、辨義的方法呈現在學生面前,忽視了引導學生借助詩詞語言欣賞來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加之,高考語文試卷中詩詞語言賞析內容占據了很大分值,這就為語文老師的詩詞教學提出了要求——引導學生參與詩詞語言賞析,在賞析中感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一、煉字眼品析語言
詩的語言是由一個個高度凝練的字構成的。自古以來,詩人們都十分重視煉字,因為詩人想借助短短幾十字來抒發自己豐富的情感,并傳神地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讀者,加之,不同的讀者由于生活經歷、學習認知等存在明顯差異,他們對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感悟,此時為了準確地傳遞情感,則需要詩人打破固有思維的局限和常規的表達方式,通過反復推敲確定詩詞中的每一字,保證每一字都能起到傳遞情感的作用。我國古代詩論中常常談及“詩眼”“句眼”等,這其實就是對煉字所作的理論概括,既然煉字是為了凝練主旨,那么教師在組織詩詞賞析的時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從詩眼賞析中來與詩人進行情感對話。以杜甫的名作《登高》為例,該詩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的“常”字用得極其巧妙,“常”字意在寫時間長,頻率高,以此借助時間詞明確指出詩人長年人生坎坷、漂泊無依的人生境遇,其中也蘊含著作者孤苦無所依的凄涼心境,也正好與之前的“悲秋”相呼應。“獨”字,以對仗為分析原則,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偏偏”,詩人在漂泊無依的情況下,適逢多病之秋偏偏要登上高峰借景抒情,這難道不是我國愛國詩人自古就有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的體現嗎?利用詩句中的字眼不僅可以使學生清楚每一個字的由來,還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這才是品讀詩句語言的目的所在。
1.找意象品析語言
在詩詞賞析文字的時候,除了從字眼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詩句中展現的意象來品析作者的情感。所謂的意象主要是意與象的結合,我們在讀到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句的時候,會為其中美妙的意境所吸引,菊花是一種意象,但是其除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之外,還代表了詩人對寧靜致遠生活的美好追求。學生借助意象可以很好地由物探析到作者寓于其中的情。
2.探虛詞品析語言
縱觀我們所學到的古詩詞可以清楚看到,幾乎每一首詩都會或多或少涉及虛詞。在現代漢語中虛詞常常發揮著語法作用,起到組織句子和句群的作用,但是在古詩詞中虛詞可以起著強化情感的作用。以杜甫的《蜀相》為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句中的“先”和“長”是虛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個“先”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哀嘆與同情,“長”道出了杜甫對古來那些壯志未酬的英雄豪杰一樣的孤憤。這兩個虛詞將杜甫寓于本句中的情感增加了色彩,使其更加鮮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二、品析語言特色
除了探析字眼、意象等字面含義和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之外,在賞析詩句語言的時候,我們同樣可以從語言自身出發,即賞析語言的風格、用法以及色彩等,通過語言的這些本質特征來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以語言風格為例,不同流派的詩人在寫詩句的時候會利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豪放派其語言風格大都比較氣勢恢宏,以描寫戰爭見長,在描寫的時候語言的使用不拘一格,讓人讀起來自然會覺得肆意直率。所以在賞析詩詞語言的時候可以從其語言風格入手,借助其風格來體會作者寓于詞句之中的情感,以此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
總之,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僅要將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等含義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要引導學生借助字、句,通過提煉字眼、搜集意象、探究虛詞等來品讀詩人蘊含在每一個字中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賞析詩人的語言風格、語言色彩等,準確把握作者的創作風格和寓于詩詞中的情感基調,以此在賞析中實現與詩人的對話。
參考文獻:
[1]劉玲.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提高策略[D].蘇州大學,2010.
[2]勞麗賢.真語文觀下高中詩詞鑒賞教學研究[D].廣州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