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萍
摘 要: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不對等,師生互動較少,課堂教學質量亟待提高。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因此要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式等途徑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介紹“研究型”學習方式與歷史教學的緊密關聯性,將研究型學習方式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
關鍵詞:研究型學習方式;高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
一、“研究型”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
“研究型”學習方法倡導“問題探究學習”“討論學習”的理念,教師應用這種學習理念設計課堂,并將教科書的重難點提煉出來演變成問題,將教材的內容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課堂氛圍變得輕松融洽,教學環境變得較為開放,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活躍。在探討問題時,學生會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并將教材內容延伸出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討論和思考,進而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理解和相關知識點的記憶。
但是,想要保證“研究型”學習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在課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如何針對教材內容設計出具有討論和研究價值的問題,如何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以何種形式展開討論,如何調節課堂氣氛等,都需要教師去斟酌考量。
二、“研究型”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一)“研究型”學習的優勢
許多教學工作者都主張“問題探究學習”,將“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具體到歷史教學,主要是以教材的知識點為基礎,按照歷史事件的線索拋出開放性問題,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構建歷史框架;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探討的過程中增加對歷史事物多元的理解,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輕松記憶歷史知識點;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要為自己的發言提供論據,通過自主查找史料,學生會加深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比起死記硬背更具高效性。
(二)“研究型”學習的具體應用
高中歷史課堂按照學習內容劃分,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型、史料分析型、觀點思辨型、比較分析型。應用“研究型”學習模式,可以將教學模式設計成:教師拋出課題(問題)—學生調查收集資料—課上探討研究—得出論點—整合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課堂根據教學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種課程:基礎性、自主性和拓展性課程類型,將“研究型”學習方法具化到不同的課程類型上,主要分為三種教學模式:問題探究(基礎性課程)、課題研討(自主性課程)、主題研究(拓展性課程)。
1.基礎性課程
教師在每堂課結束前,可以提前布置下節課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材料收集,找出問題的答案。課上的時間教師將預留的問題作為線索,組織小組進行討論,將教材的知識點和課外材料整合,將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有序組合,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明晰知識之間的因果關系,參與得出歷史結論的過程,使學生養成自主思考分析的能力,對歷史事件抱有好奇和思辨的態度。
2.自主性課程
此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在每個月組織一次課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歷史的相關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秩序地展開課外探究活動。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可以參觀歷史博物館,查閱網絡資料,觀看歷史紀錄片等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提交課題研究報告。教師在審閱后選擇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在課上與同學分享,在報告發表后,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將課堂變為師生-生生互動模式,使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3.拓展性課程
此類課程由教師指導學生設立開放性的課題,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入研究,同學之間可以對一個歷史事件持正反方,用質疑的態度去剖析利弊。
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治世”為例,教材中對“開元盛世”“貞觀之治”等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是這并不代表“治世”只有積極的影響,學生如果只單純接受教材的觀點,就會將“治世”與“國豐民安”“政治清明”“災厲不起”等繁榮景象聯系到一起,這種片面的歷史思維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教師可以拋出該課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啟發學生去思考“治世”的消極影響,讓學生在收集史料的過程中自行打破固有的思維,了解封建社會的“治世”也是對百姓的壓迫和專制,具有階級局限性。在這種自我認知的打破和重新建立當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
三、摒棄“結果論”,以防適得其反
歷史學科不同于其他社會學科,它需要通過大量調查,盡可能地還原現代人未經歷的歷史事件,從紛繁冗雜的歷史觀點中整合出較為客觀的結論,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以史為鑒,這是這一學科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應用“研究型”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用開放的思維進行思考,交流和思維的碰撞是非常有助于學習的。但是教師一定要掌握好開放的“度”,雖然將課堂交給學生,但是不代表課題“假大空”,研究目標“模糊化”,課堂“無序化”。教師應該充分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情操和態度,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有序開展研究型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