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語文教學中過于對內容的死記硬背,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用語文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語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判斷性思維的能力;在進行聽、說、寫教學的同時,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觀;自主;合作;探究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正從“獨奏者”的角色逐漸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斷地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創新性學習。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充滿活力的人,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應該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創造出啟發誘導的環境,提供材料、線索,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通過自己的活動去探索和發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培養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以教育者為中心”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而語文教學的方法,也應該從“教會學生知識”向“教會學生學習”轉變。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定義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定義是這樣的:語文作為一項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我們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現了語文的性質和含義,是偏向于人文化的學科類型。新課標所提出的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知識,更是突出了語文這個工具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是富有文化的承載工具。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我們的日常交流、聽說讀寫、書面語言、文學作品中都有語文。隨著歷史的發展,語言一直是我們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的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益突顯,它的價值只增不減,語文課程的學習任務要求我們要通過語文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個性情感和審美情操,通過文化的傳播來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課程的學習,更是對一個人價值觀指向的指導,因此我們既要學會學習語文,更要學會如何做人。
二、培養語言藝術,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研究中,作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語文老師,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和專業素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語言技巧。教師應該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具有藝術性,又能運用所有的教學手段,使語文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又能深化為自身的思想感情。同樣的課程用不同的語言方法、語言技巧就能呈現出不同的上課風格,可見語言藝術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語言的表達能力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待學習的態度,還能夠影響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說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新課程提出的教育核心目標是一切以學生為本,所以在培養語言的時候,要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教師的語言藝術,不僅影響到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效果的優化,更重要的還在于它能直接影響到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到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影響到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三、高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在教學中我們也許會遇到一些比較無趣沉悶的課文,語文教師要讓沉悶死板的課程變得生動有趣,就要注重課堂語言的規范性,規范學生使用普通話。在規范的基礎上還要注重語文的形象性,語言生動形象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化,深入淺出還能使枯燥變得風趣。例如:魯迅講課,用農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提升語言修養,注重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法。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諺語,諺語的使用是人民群眾口頭上流傳的通俗簡練但是含義深刻的固定化的語句,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由此可見,不同的語言色彩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感情色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科的特征,表現出鮮明的學科特點,利用趣味性的課堂語言來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要使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知識廣博,搜集與教學有關的笑話、故事、佳句、成語典故等,將它們深入淺出地引入課堂上,用這樣的方法來塑造形象,營造上課氣氛,使學生從開心快樂的學習過程中迅速地理解和記憶知識。現代的教育在注重課改的同時,也要注重課堂語言的組織和設計,合理地運用語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興趣,還能激勵學生奮進,對學生人格的養成和習慣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的時候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和言之有啟,切不可脫離課本泛泛而談,也不可以照本宣科。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人為本,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教師不斷探索教育方法來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來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金鶴.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J].新課程學習(上),2011(6).
[2]洪鶴菊.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反思[J].華章,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