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仙
摘 要:歷史知識的學習,需要建立清晰的“時空觀念”,這不僅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點、理清歷史事件脈絡有著重要幫助,同時“時空觀念”的培養也是塑造核心素養、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措施。由此,主要從“時空觀念”的概念出發,并結合其優勢意義著重分析具體的培養方法,以期為各位讀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培養途徑
歷史核心素養既是社會發展對素質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構建學生知識體系、能力體系與價值觀的題中之義。將“時空觀念”引入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其培養方式的探究,以樹立“時空觀念”為途徑的“穿越式”學習,對學生發散思維學習歷史也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優化。
一、關于“時空觀念”的概述
“時空觀念”指的是聯系特定的時間、事物以及空間展開觀察分析所依據的條件,在歷史背景下的“時空觀念”則主要是指歷史的時序觀念以及歷史的地理觀念,通過對以上要素的深入觀察分析從而得出正確、客觀的結論。將此觀念引入高中歷史學習中,能夠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地理環境、史實內容等掌握得更加清楚,透過在“時空觀念”與歷史思維框架下的學習,同時也讓學生能夠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背后的關聯性建立起更加全面、緊密的聯系,從而也為學生分析歷史的發展變遷與實現延續、進步的過程,得出科學解釋奠定基礎。
二、高中生“時空觀念”培養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
高中學生的閱歷與認知水平尚淺,由于沒能建成完整的歷史結構體系,所以在看待歷史事件時往往會受到一些局限性的影響,將當下的價值觀念、意識態度帶入到歷史事件的評價過程中通常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所以只有將歷史事件還原到歷史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對特定歷史時空下的故事有著深刻的體會。以人民版必修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該章節中對古代中國的早期政治制度進行梳理,并且對“大一統”的形成過程進行展示,從而讓學生能夠對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與政治形態產生清晰認識。而要讓學生對古代的政體制度做出客觀評價,則還需結合當時的實際環境,引導學生學會用前人而非今人的眼光來分學習。
(二)有利于有效改善學習中的不足
“時空觀念”的提出與發展能夠對高中歷史學習中的一些問題起到改善性作用,概況來說應當有以下方面:
1.能夠彌補對歷史“時間”理解的不足
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為例,在對國際工人運動與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進行闡述時,年代性的時間概念是從“橫向”時間線上進行排列,將社會主義的產生、工人運動、十月革命納入到一個章節中進行學習,這種歸納屬于較為表面層次的掌握。而將俄國的十月革命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來看,為社會類型的轉變打下了基礎,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將“十月革命”與“鴉片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做出“縱向”的對比,則可以得出隱含層次的關系,這也是邏輯性的時間概念。由此看來,將年代時間概念、邏輯時間概念以及其他劃分標準相互統一,進行宏觀性、多角度的對比,從而才能為學生理清思路,避免死記硬背而造成張冠李戴、顛倒混淆等情況的發生。
2.能夠彌補對歷史“空間”理解的不足
歷史事件的發展往往需要同特定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相互聯系,甚至是事件發生的空間系統也應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所要分析的內容。學生在從“空間”要素進行研究時,則需要跳出狹隘的地理界限,采取更為宏觀的規律解析方式,不僅要從中國內部進行比較,而且還可以對東、西方文明進行對比,繼而才能從中找出異同點,為人類思想文明的演進過程產生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例如,將我國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時所涌現的孔子、孟子等名家同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等進行比較,從雙方提出的思想、所代表的階級、所反映的意識形態等展開詳細分析,通過這種“空間”網絡架構的搭建,使學生能夠對人類歷史文明達到更加熟悉的了解程度。
三、高中生“時空觀念”培養途徑探析
(一)把握歷史事件,明確時空線索
要培養高中學生的“時空觀念”,首先需要讓學生具備基礎的時空線索把握能力。歷史教材中所提煉出的歷史概念,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檢驗與人類辯證思維的聯系思考所概括的,能夠反映其本質屬性與內在關聯的概念。由此可見,要對這些浩如煙海的歷史事件達到理解與記憶的效果,并將這些復雜、瑣碎的因素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獨特認識。那么“坐標軸”的利用,則能夠對高中歷史學習起到十分有效的幫助作用。將“時間”與“空間”作為時空坐標,在此維度中讓學生通過歷史要素的整合,可讓歷史事件展現出全貌。其具體實施辦法為:將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視為坐標橫軸,將空間作為坐標縱軸,并在橫軸上逐次添加經濟、政治、科教文化等事件內容。以“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例,在橫軸上要填入古代中國的經濟貿易活動狀況、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曲折的發展歷程等信息,為了加深印象,還可以對國內外資本主義產生的土壤進行對比。
其次,巧妙運用教材與教輔用具,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捋順歷史線索。其中,地圖作為歷史教材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構成,不僅能夠向學生展現形象的空間地域形態,同時經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學生也能夠分析時代變化所帶來的改變,從而營造出“動態化”的變遷感受。以人民版必修一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例,利用歷史地圖完成對該章節的學習,學生通過翻查地圖,從而得出由辛亥革命至民國時期的疆域變化,以及國內區劃的調整。再如,清朝政府時期的行政區域劃分可以分為省、道、府、州、縣五級,而在民國時期則對道級、縣級的區劃進行調整,截止到1926年底,全國所轄的行政單位總共有33個,其中包含臺灣省在內有23個省,特別行政區5個,特別市1個,下設有道98個、縣1800余個。從地圖中進行分析,也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加深刻的歷史事件時空概念。endprint
(二)關聯歷史知識,了解時空聯系
要杜絕學生在背誦歷史知識點的過程中出現記憶混亂的情況,加深歷史事件的關聯性研究與時空要素的聯系研究,也成為培養“時空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歷史學習中,只有找準主線才能為學生運用聯系的方式看問題提供可靠基礎。通過對關聯知識開展學習,能夠讓學生不斷對知識網絡進行拓展,從而形成更加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對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進行記憶時,通過對前因后果的了解,從而建立起歷史事件的延續與銜接,繼而也讓學生在梳理時間線條時能夠變得更加明晰。
舉例來說,在對近代革命歷史進行學習時,學生可以將1919年至1927年間的時間段進行劃分,通過連接不同階段的歷史“點”,再由點及面地編織出整個歷史發展“網絡”,這也為時空聯系的強化奠定了堅實基礎。譬如,在1919年,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工人階級作為重要力量登上了革命歷史舞臺,在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共產黨的成立是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成功示例,也體現了領導工人進行運動成為黨開展事業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進,工人運動遭遇了失敗使得黨意識到只有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才能取得成功,由此又為國共合作的推進提供了條件等。通過這些歷史知識點的連接,可以勾勒出詳細的知識體系。
(三)剖析歷史背景,構建時空框架
建立科學合理的時空框架,需要對歷史背景進行深挖,從而才能讓歷史分析能夠扎根實際。同樣以人民版必修一中《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在對西周“分封制”進行探討時,若是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來看,這種“分封”具有強烈的皇權專制色彩,同“禪讓制”相比較而言也更顯得有失公平,背離了“公天下”的軌道而讓國家成為“家天下”,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分封制度的實施屬于“開倒車”的情況。但是結合當時的實際歷史條件來看,“周”的建立不僅形成了龐大的國家體系,而且管理的疆域也更加遼闊,要讓整個國家保持穩定有序的發展,則需要委派官員深入各地各區域進行管理,所以“分封”不僅是適應時代變化的選擇,同時因其滿足集權統治、生產力發展以及中央與地方交流的需要,因而分封制在當時也具有明顯的先進性。
(四)梳理歷史進程,概括時空發展
概括解釋歷史事件,完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梳理,需要建立在學生具備時空思維的能力之上,只有讓學生能夠形成“時空觀念”,并且在歷史進程中可以任意提取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才能讓學生對高中歷史課本中的歷史事件做出合理、深刻的理解認識,通過把握歷史事件蘊含的時間、空間“經緯度”,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總結出事物的發展規律,并通過摸清事件“來龍去脈”,讓學生可以對歷史進行合理評價與解釋。當學生完成準確的時間、空間定位后,能夠直接獲取固定的歷史坐標,這種具有便捷性的學習方式也成為歷史事件的高度概括與發展時序匯集。例如,在學生完成世界歷史的概覽性學習后,可以以19世紀的世界市場作為一個切入點,通過對時間的概括,從而總結出工業革命、自由主義發展、政體變革、海外殖民擴張等內容,而通過對這些概念的反復學習,從而讓學生對完整的資本主義市場產生更為具體的認識。
通過“時空觀念”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高。這不僅能夠讓廣大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養成以“時空觀念”分析歷史事件的核心素養,同時也能通過觀念改變促使高中教育實踐的改革得以深化。因而,只有通過不斷強化關于“時空觀念”的運用探索,并將其運用到學習中,才能讓學生在歷史知識中實現自由穿梭。
參考文獻:
[1]馮剛.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途徑初探[J].啟迪(教育教學版),2016.
[2]王福華.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培養的實踐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2017.
[3]艾宛虹.淺談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17.
[4]夏輝輝.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教學落點:以“時空觀念”為例[J].中國教師,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