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舜
摘 要: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當中,體育改革已經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教育工作。”隨著高中體育新課程標準的推出和實施,社團活動成為高中體育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有著特殊的意義,對一些教育現象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方法策略,為學校體育良性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社團;教育教學
一、高中學校體育社團的組織形式
各種各樣的體育社團,是學校體育體系中除體育課外的一個重要的補充,體育鍛煉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學業緊張,高三學生的體育課通常會被壓縮,甚至被取消,所以學校要想辦法補救。完成體育課是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最低要求,而種類繁多的學生體育社團則成為學校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的主要載體。中學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彌補學校體育課程不足的缺陷。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的體育社團和體育課程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形成校園體育運動的風氣,對體育教學也有促進作用,同時學校的體育社團對培養人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增強人們身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學校體育社團的含義
體育社團活動不同于體育課程,它的形式比較自由,組織比較靈活,活動時間也比較隨意,社團獨特的個性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參與到體育社團中來,而社團的靈活性和大家的共同愛好,使之成為一個非正式組織的小團體。不同的社團規模也不一樣,這是在一種比較公平自由的環境下,通過有趣的體育項目把學生和教師再次聯系到一起。通過發揮體育文化的多元性,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和愛好,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遵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賦予體育社團和體育精神新的含義。通過體育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凝聚學生的團結力,發揮學生為主體的性質和意義,通過組織和參加體育社團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的創造力,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和道德行為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以興趣為主,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雖然高中生的課業比較繁重,但是要在注重文化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身體素質的鍛煉,通過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
三、目前高中體育的發展現狀
1.課程設置不科學
現在上課的主要內容還都是一些跑步,足球,籃球這樣傳統的競賽項目,課程比較單一無趣,很少有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體育運動。這些都導致學生對于課程缺乏積極性,并且對于一些傳統的上課模式感到很乏味。上課前的熱身運動,仍然是繞著操場跑圈或者原地做一些準備活動等。這一系列的行為讓學生對于體育課程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2.教學方法枯燥
教師的教學方法,大部分還是以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被動接受為主,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沒有進行“因材施教”,即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指導,忽視了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認知和感受。現在學校的一些編制設置得不合理,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注重文化成績的學習,因此在編制上文化老師會多于專業的體育老師,具有相關專業素質的老師比較少,在人員匹配和專業素質水平上都不同,這些都給教師在管理學生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學校對于體育課程的不重視,也讓相關課程的老師對于自己所教學的課程失去了信心,使他們的積極性變低。體育鍛煉需要有相應的場地和場所,這是開展體育鍛煉最基本的條件,由于學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沒有辦法設置一些新時代需求的教學場所,例如游泳池、網球場等,因此使體育教學大打折扣。
四、體育社團的宣傳工作
學校的體育社團需要一定的設備和場所,因此在安排社團活動的時候都要考慮到。社團活動要以促進學生體育發展為重點來進行,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工作要領,學生在加入社團的時候要自覺地服從管理,還要做好實名登記,這樣對后期的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社團招新都是在每個學期的開學進行的,因此社團干部要做好人員安排和宣傳方面的工作,可以印發自己社團的廣告,學生也要積極地參與到社團活動中來,社團活動要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總結。每學期的工作計劃、活動開展情況、工作總結材料要及時報學校備案。學生社團除按自己的計劃活動外,應積極參加學校統一策劃的大型活動,承擔相關工作。
總之,中學生體育社團對發展學校體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我們要很好地發揮體育社團的優勢,促進體育教師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程春鳳.體育社團對中學生鍛煉動機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
[2]王良宇.試述中學生體育社團對促進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作用[J].知識經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