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鍇
摘 要: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作為一名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在引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方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首先分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意義,然后分三個部分研究了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對諸位教師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小學校園;重要意義;措施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沉淀了許多智慧的結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這些智慧結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對于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結合我校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相關經驗,下面,筆者談一談我個人的一些觀點以及建議。
一、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進中小學校園的重要意義
第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對于實現語文課程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屬性,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進校園,不僅有助于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實踐已經證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助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
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校園的措施
(一)與語文課堂教學相互結合
課堂畢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陣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必須從課堂教學這個角度尋找突破口。教師應該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具有清醒認識,結合課堂教學情況以及教材實際,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筆者一直非常關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除了按部就班完成語文教學目標之外,筆者還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重點地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外延伸教學之中。例如,《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教學結束之后,筆者還介紹了古代詩歌中描寫風景名勝的其他篇目,諸如《登飛來峰》《望洞庭》《題西林壁》等。古詩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通過對這些同題材詩歌的對比鑒賞,學生對古代詩歌有了深入認識,充分體會到民族傳統文化之美。
(二)與校園文化建設相互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當下學校管理領域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伴隨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普及,如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鑄入校園文化建設,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高尚人格,促進個性發展。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可以成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載體,例如,在墻壁、走廊、甬路上張貼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圖畫,開啟學生心智;又如,建立讀書角,方便學生閱讀國學詩文;再如,在校園廣播臺播放國學音樂詩朗誦。校園的各個角落都洋溢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氣氛,學生既可以躺在樹蔭下閱讀國學經典,又可以坐在石凳上靜靜聆聽一首國學詩朗誦。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又推動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工作進程。
(三)與綜合實踐活動相互結合
強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僅僅依靠思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應當圍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力量,讓傳統文化內化于精髓之中、外顯于學生之行。本學期,我校舉辦了“國學伴我成長黑板報評選活動”,每個班級都要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促進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意義為中心,出一份主題黑板報。各個班級的黑板報內容豐富、不拘一格,全部由班級學生共同出謀劃策繪制而成,有力地展現了學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收獲。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小學教育應使學生初步學會吸收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本文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校園的重要意義以及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應該引起諸位教師注意的問題在于,本文一直強調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定義,希望廣大教師辨清傳統文化當中的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這樣才能真正利用傳統文化引領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劉志云.打造學校特色文化,走內涵發展之路,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J].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4(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