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解決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化學學習效益不高,教學方式優化不夠等問題,開展優質教學的構建工作,提出優質教學構建的實踐模型、教學活動優化理論模型和教學方式優化理論模型,引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優質教學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化學;優質教學;構建
為了解決中學教學中學生化學學習的效益不高,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實效性不強等問題,我們開展了中學化學優質教學的實踐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初步成果。
一、對優質教學的新認識
在教育發展的多維坐標系中,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從教學實踐視角給優質教學下定義,形成了實施優質教學的新觀點。
優質教學是教學在某一時段節點上的一種優良狀態,這種狀態的坐標位置是:師生民主平等、主體性充分發揮,優質教學資源豐富、最大限度利用,教學活動過程各環節融合優化、煥發出生命活力,師生協同互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
對于優質教學的實施,我們認為教師的育人能力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是實現優質教學的關鍵前提。教學活動是實施優質教學的主渠道,教學活動優質化的程度決定著學生發展的高度。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礎上的優秀課堂文化和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的豐富優質教學資源是實現優質教學的關鍵條件。讓成功激勵成功,用創新催生創新,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兩條重要路徑。讓全體學生“因材”“因需”自主充分地獲得核心素養發展,是優質教學的宗旨。由此,初步形成了“師生協同發展”“用成功激勵成功”“用創新催生創新”的優質教學思想。
這種新思想,新觀點,引領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與創新,對于指導學科教學領域的深層改革,推進核心素養教學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構建中學化學優質教學實踐模型
我們站在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高度,運用系統科學原理,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新課程優質教學和適合教育等四個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教改實驗與教學研究,探索了與化學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師育人能力培養、教學活動優化、教學資源開發使用和教學評價多元的系列問題,構建了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展為核心的中學化學優質教學實踐模型(如圖1)。
三、構建中學化學教學活動優化理論模型
對于教學活動的優化,需要考慮構成教學活動系統要素的優化。而構成教學系統的主要要素,不同專家學者對教學系統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分法。巴班斯基論述的教學要素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程序、教學評價、教師、學生等十要素。根據新課程“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的改革要求和中學化學學科的學習特點,我們認為中學化學教學系統主要由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四大基本要素構成,設想通過優化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要素構成的教學系統,來實現教學活動的優化,提出了中學化學活動優化的理論模型(如圖1)。指引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以系統觀的思想指導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四要素的功能,并促進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優化的整體,從而實現教學活動整體功能的最大化。
四、構建中學化學教學方式優化理論模型
教學方式影響學習方式。我們以教學方式的優化為核心,促進學習方式的優化。從學習探究性、學習社會性和學習信息化三個維度思考如何進行教學方式的合理構建。學習探究性維度研究學習的探究程度、主動接受程度及其與化學不同知識內容的適合程度的關系;學習社會性維度研究學習的社會化程度、個體主動學習程度及其與化學不同知識內容的適合程度的關系;學習信息化維度研究各種化學教學方式信息化程度、優質資源信息化程度及其與學生化學學習方式適合度的關系。從三個維度出發,根據不同類型化學知識學習的特點,在整體上統籌設計化學教學方式,達成教學方式系統的優化,促進學習方式的優化,實現教學活動的優化,滿足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化學優質學習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益群.中學化學優質教學30年探索[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
[2][蘇]巴班斯基著.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吳文侃,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