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峰
摘 要:初中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其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相關,需要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進行掌握。初中生物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規律,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將生物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從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布置生活化的課后練習等方面來研究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主要是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既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引入生活化元素,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或者是將所學的生物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指導實踐,所以生活化教學貫穿于初中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但是在實際的生物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教學觀念陳舊,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采取題海式的課后練習等問題,沒能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所以本文主要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定的教學策略。
一、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觀念下的生物教學主要是老師結合教學目標,依據生物教材進行講授,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要進行生活化教學首先需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在課前仔細研讀生物教材,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而不是脫離生活進行講授;其次要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進行廣泛交流,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而不是學生畏懼老師,這樣可以使得老師對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引入生活元素。
例如,學習“我們身邊的生物學”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來思考身邊的生物學以及生物與我們的關系;接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相互討論,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得出我們食物的來源、衣服的原料,以及周圍的環境污染,這些都與生物學密切相關;最后給學生講述生物學的概念,與人類的關系,以及我們應該怎樣跟大自然相處。
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初中生物教學既包括生物概念、規律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生物實驗的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生活化教學內容,對于理論學習,老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或者是對生活現象進行解釋等;而對于生物實驗來說,可以將實驗教具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實物,這樣可以更好地拉近學生與生物知識的距離。
例如,學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現象引入到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們與父母會有相同的地方,如父母都是單眼皮,自己也是單眼皮,這些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進而開始講解DNA、染色體、基因等教學內容。
三、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根據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將生活中的現象或者事例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出來,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也可以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結合學生在生活中圍繞一件事相互討論的情景,老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無論是生物理論的共同探討,還是生物實驗的操作,都可以使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拓展思維。所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進行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實驗,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進行實驗操作,使不同的學生負責不同的實驗內容,有的進行調試顯微鏡,有的依據教材中提供的步驟進行玻片標本的制作,還有的學生進行實驗記錄,這樣每個學生各司其職,都能夠積極參與。對于細胞各個結構的功能通過實驗觀察不出來,這時老師就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生活中的實物如南瓜,用多媒體演示南瓜細胞的胞質環流,給學生以更直觀的感受,深刻地掌握教學內容。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后練習
初中生物的課后練習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復習鞏固,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內容,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能夠在練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提高學習能力。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布置生活化的課后練習,與生活化的教學相聯系,而不是進行題海式練習,這樣既會浪費時間,又收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布置生活化的課后練習主要是使學生在練習時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或者是從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初中生物中進行生活化教學不僅需要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豐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要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于課后練習要認真完成,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學以致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麗敏,王偉.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4):105-106,111.
[2]林明海.初中生物實現生活化的教學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