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蔚
摘 要: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實現高效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教師的專業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小學生的智力與思維都處于發育階段,他們并不喜歡枯燥、高深的數學,因此,他們需要高素質、專業水平較強的教師來開發他們的潛能,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深入鉆研
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包括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還需要準確把握與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提升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創新能力,更可以擔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社會責任,進而逐步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即集理論教研能力與實踐教學能力為一身的優秀教師。下面筆者從四個層面討論小學數學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鉆研數學新課標
數學新課標是指導教學方向的重要載體,教師要想在數學教學中實現專業成長,就必須要深入鉆研數學新課標的內涵、特點與教學要求,這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因素。
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常常會參與到“新課標研討會”中,在會議中傾聽專家與優秀教師對數學新課標的理解,也會常常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將課標中的教育理念與實際實施的教學案例進行對比,檢驗自己的教學。如,在《觀察物體》一課中,由于多媒體技術能夠為學生呈現動畫、視頻等學習資料,所以我選擇使用多媒體來展開本課教學,讓學生直接觀看從不同的角度所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但是,這節課與我預想的不同,因為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并不大。在重新閱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后,我重新設計了本課教學:為學生準備書本、鉛筆盒、鋼筆等多種實物,讓學生從正面、上面、側面三個方向進行觀察,初步認識不同的觀察角度,許多物體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空間意識,然后再使用數學語言進行總結。不僅如此,我也會常常在教學中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機會,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課中,我設計了幾道20以內的減法題目,讓學生自行探究解題方法。有的學生將減法轉化成加法,利用“進位加法”得出答案;有的學生將20以內的十位數轉化成了個位數的加減法。學生的解題方法都讓我感到十分驚喜,在展示了多種解法之后,我讓學生探討每種解法的優缺點,進而再引入“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教學。
二、研讀數學教材,認真打磨每一節課
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數學教學素養是數學教師專業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數學教材,了解教科書中設置這些知識點的意圖,鉆研數學知識點背后所蘊含的數學文化。
如,在“年、月、日”一課中是為了讓小學生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知識,并且要了解各個季度、閏年、平年的具體天數,我提前收集了與年、月、日有關的神話故事及形成原因,先將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隨后,我又引入了地理學中的知識,以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來讓小學生學習年、月、日的相關知識。在這節課結束之后,我與其他同行一起交流,反思了本課:雖然這節課激發出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了數學文化,整個課堂氛圍比較愉悅、寬松,但是小學生并沒有親自探究與實踐的機會。因此,對本課進行了改良:除了激發學習興趣,還為小學生增加了一項學習任務,即統計所有學生的生日日期,然后4人一組,他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喜好來設計本小組的“生日年歷卡”,記錄每個同學的生日日期。小學生們的想象能力與創新思維得以充分發揮,而小組合作也能夠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每個小學生的智力與潛能都充分被激發出來。
三、參與多種培訓及學習活動
我們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常常會在教師內部發布一些名家教學講座、課堂實錄等資料,我們利用零星時間進行自學,記錄下自己的問題與想法,在集體備課或教研活動時,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大家互相交流與研討,使理論與實踐共同提升。不僅如此,還會通過圖書館、電子瀏覽器等閱讀優秀名師的教研成果,了解這些優秀教師的施教理念、方法與過程,進而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
四、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綜合教學研究
素質教育認為,只有知行統一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師在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在一起進行研討,因為只有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才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就如在《條形統計圖》一課的教學中,我為學生布置了統計與制作統計圖的任務:根據興趣,選擇合適的調查主題,統計數據并繪制條形統計圖。之后,我與學生一起投入到了實踐調查之中,這可以讓我了解到小學生在調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而為他們提供更適合的指導。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認真學習,深入鉆研數學新課標;研究數學教材,深化數學知識的價值,不斷打磨數學課,及時反思與修正;多參與培訓與學習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教學能力;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綜合教學,促進知行結合,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胡勝利.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提升專業素養[J].亞太教育,2015(17).
[2]吳一枝.淺談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