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浩東
摘要:“中國美聲”是近年來,由北大歌劇研究院的金曼、戴玉強等中國歌唱家提出新的歌唱方法和理念,是對長期以來“美聲唱法中國化”探索經驗的繼承和創新,并在實踐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鑒于此,本文從中國美聲的含義談起,就其可持續發展路徑進行了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地認識。
關鍵詞:中國美聲 可持續發展 路徑探尋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084-02
一、“中國美聲”的內涵
“植根于西方音樂的美聲唱法傳至中國,實屬舶來之物。”20世紀初,美聲唱法隨著歌劇、藝術歌曲一起傳入中國,為了使這一科學的歌唱方法與中國聲樂作品、中國審美文化相適應,一代代音樂工作者都投入到了美聲唱法中國化的探索中,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北大歌劇院師生們,在多年演唱實踐基礎上提出的中國美聲,則是對半個世紀以來,美聲唱法民族化探索成果的總結和創新。所謂中國美聲,是美聲唱法與中國漢語語言完善結合,能夠完美演繹中國聲樂作品、體現中國民族音樂靈魂和韻味的歌唱方法,既符合外國觀眾傳統的審美觀,也為中國觀眾所喜聞樂見,是傳統和現代、世界和中國的有機統一。從中國美聲形成之初,北大歌劇研究院的師生們就將其廣泛應用于中外各類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并獲得了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中國美聲”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形成理論成果
雖然早在美聲唱法傳入中國之初,中國的音樂工作者就開始了對美聲唱法中國化的理論研究。但是回顧中國美聲本土化近半個世紀的探索歷程可以發現,雖然也獲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始終缺少系統化的理論成果,對于中國美聲本土化是什么,其特點是何在、如何掌握這種演唱技術等相關理論研究,都處于散亂的狀態。當下,中國美聲的理論研究和歌唱實踐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對此應對理論成果進行及時、全面的總結,為普及和推廣打好基礎。具體來說,首先是出版專著。可以對中國美聲的探索初衷、形成過程、技術特點、演唱風格、實踐成果等進行系統介紹,作為中國美聲基本的理論研究成果。其次是發表論文。應從不同側面對中國美聲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對中國美聲本土化發展歷程回顧、中國美聲與西方美聲的異同、中國美聲傳播和推廣路徑等,都可以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保證這項理論演奏始終走在一條動態發展的道路上。再次是課題研究。應主動參加各類課題的申報活動,借助課題突破對中國美聲的本體研究,朝著綜合化方向發展。如中國美聲和民族歌劇、中國美聲和古詩詞藝術歌曲等,都是等待開掘的新領域,有助于擴展中國美聲的外延,繼而實現長遠發展。從多種歌唱方法發展歷程看來,理論研究是一條必由之路。目前的主客觀條件均已具備,理應對此有充分的重視,盡快推出一批理論成果。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越深入、越豐富,中國美聲的傳播和推廣的基礎也就越扎實。
(二)豐富聲樂作品
聲樂作品是聲樂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中國聲樂創作已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歌劇、藝術歌曲、民族歌曲等的全面開花,很多作品還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下一步,為了推動中國美聲的推廣和傳播,還應該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新作,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改編。可以將一些傳統曲目進行適當改編,采用中國美聲唱法來演唱,如北大歌劇研究院師生演唱的京劇選段、民歌《鴻雁》等,都屬于此類范疇。這類曲目的價值和意義在于,能夠給觀眾帶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欣賞感受,繼而認可和接受中國美聲唱法。其次是新創。除了對傳統曲目進行改編之外,還應該秉承生活化和時代化原則,創作出一批全新的作品。時代化是指作品要融入時代發展中,成了時代風貌和品質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宣傳者,一方面能夠保證作品為當代人所認可和接納,一方面也能使作品成為歷史的一面鏡子,獲得恒久的藝術價值。生活化是指作品應來源于生活,將廣大老百姓的喜聞樂見的情和事寫入作品中,為聲樂藝術發展發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對于中國美聲歌唱家來說,不能只是唱西方音樂,簡單復制。”有了優秀的作品后,還需要廣大歌唱者身體力行,主動演唱這些新作品,而不再是一味演唱西方歌劇唱段和藝術歌曲,通過演唱的二度創作,推動一度創作的發展。
(三)改革聲樂教學
聲樂專業學生,既是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中國美聲唱法最重要的學習者、使用者和推廣者,所以應將中國美聲各項理論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高校聲樂教學,在使成果得到檢驗和推廣的同時,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全面改革。具體來說,首先是教學理念方面。中國美聲的推出充分證明,沒有必要將學生固定在某一種演唱方法上。美聲、民族、通俗歌唱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沒有絕對意義的優劣之分,所以不能將學生再局限于某種方法內,特別是對于中國美聲唱法,結合了中西兩種歌唱方法的精華,完全可以作為基礎演唱方法,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在教學方法方面,中國美聲作為一種歌唱理念和方法,在對其理解和把握上,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和運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應打破的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傳統,多給學生以表達的機會,以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把握該方法的精髓,并結合自身特點靈活把握。在教學實踐方面,針對當下學生實踐意識薄弱、實踐機會少的狀況,要鼓勵學生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中來,一方面使演唱方法得到檢驗和鍛煉,一方面使中國美聲唱法得到普及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大眾的審美傾向。以很多經典歌曲為例,“盡管很多群眾都是聽著這些歌曲長大的,但是在今天再次聆聽,完全欣賞幾十年前演唱方法和風格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所以通過藝術實踐,可以有力擴大中國美聲的影響,便與其獲得最廣泛的認可。
(四)推動海外傳播
雖然美聲唱法是一件“舶來品”,但是并意味著中國只能“接受”,而不能“輸出”。首先,中國美聲作為一種科學的歌唱方法,是對傳統美聲唱法的豐富和創新,應該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讓全世界的歌唱者共享這一新成果。其次,中國美聲也只有走向世界,在與世界聲樂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中,才能獲得新的豐富和發展,所以應樹立起國際化發展理念,讓中國美聲唱響于世界各地的舞臺。再次,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為中國美聲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音樂被譽為是“無國界的語言”,可以突破地域、國界、種族的藩籬,獲得共識和共鳴。因此,中國美聲的海外傳播,可以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發展,成為沿線國家心手相牽的紐帶。基于以上三點,理應將中國美聲推向世界。在具體的推廣過程中,因為中國美聲是一種歌唱方法和理念,因此還需要和聲樂作品、音樂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2016年末,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和北京大學主辦、北大歌劇研究院師生演出的《中國美聲倫敦音樂會》在倫敦上演,師生們用中國美聲唱法,先后演唱了多首中外名曲,所有觀眾以空前熱烈的掌聲表達了他們對于中英藝術合作與“中國美聲”的理解和肯定。這也充分說明,中國美聲是完全有能力走出去,完全可以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的。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類似的文化活動必將層出不窮,正是中國美聲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因此要借“一帶一路”之東風,努力擴大中國美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體現出中國聲樂工作者對世界聲樂藝術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
綜上所述,自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后,中國音樂創作者便開始了美聲唱法中國化的探索,旨在使這門外來的歌唱方法,更加適合中國聲樂作品、中國審美習慣的需要。以金曼、戴玉強為首的北大歌劇研究院的師生們也是探索者之一,他們在傳統美聲唱法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演唱需要,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經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與此同時,為了使當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鞏固,有必要對其可持續發展進行審視和思考,使其走出學院,真正成為了在全國、全世界獲得普遍認可的歌唱方法,并為中國聲樂學派的構建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強.論中國美聲唱法的困境及對策[J].當代音樂,2017,(06):60.
[2]翟諾.我國美聲歌唱藝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當代音樂,2015,(03):66.
[3]胡建軍.試論美聲唱法對大眾審美文化的引導意義[J].音樂創作,2017,(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