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玲
摘要: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大學舞蹈人才的培養和舞蹈知識的創新也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學者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舞蹈人才是當前高等舞蹈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一個問題。當今的舞蹈教育,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身體教育了,在陶冶情操、綠化心靈、傳承文化以及增進情感交流等方面,舞蹈教育都表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在美育教育中發揮的影響是不容人們忽視的。
關鍵詞:高等舞蹈教育 現狀分析 發展 啟示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132-0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穩固和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在穩定物質基礎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方針得到了確立。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大學舞蹈人才的培養和舞蹈知識的創新也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學者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舞蹈人才是當前高等舞蹈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的一個問題,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在原地不動。高等舞蹈教育應該是高起點、高水平的,只有不斷的進行知識更新,才能更有力的推動我國舞蹈事業不斷發展。
一、我國舞蹈教育的溯源
所謂的舞蹈教育,其實也是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一種,它與同其他類別的教育一樣,都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后,舞蹈教育就和其他任何一種教育類型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統治階級世界觀、審美理想、審美觀點和審美趣味等因素的影響和支配,并最終反映出一定的階級意識和階級利益。曾幾何時,有學者認為舞蹈教育的實質是一種身體教育,因為舞蹈教育是一種通過身體運動得以表現的一種教育形式,但是通過舞蹈教育漫長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觀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當今的舞蹈教育,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身體教育了,在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傳承文化以及增進情感交流等方面,舞蹈教育都表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在美育教育中發揮的影響是不容人們忽視的。
中國舞蹈教育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根據記載,我國在公元前21世紀就出現了學校教育。到了周代,學校教育就有了六種教育內容,稱為“六藝”,即為:禮、樂、射、御、書、數。這其中的“樂”,在古代包括了音樂、詩歌和舞蹈,實際是藝術的總稱。可見,從古代學校教育出現“樂”這一內容開始,就已經有了舞蹈教育。當時的舞蹈教育,并不是人人都是被教育的對象,由于鮮明的階級等級劃分,舞蹈教育的對象就是王室及貴族子弟。按那個時候的教育規定,舞蹈學習年限是從13歲到20歲,13歲學“小舞”,20歲學“大舞”。發展到晚清時期,我國出現了施教而有別于傳統師徒相授的新型藝術教育,開始開辦藝術新式學堂,舞蹈教育至此也開始有了因材施教的概念。時至1927年,杭州設立了國立藝術院,中國的專業舞蹈教育開始初具雛形。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專業舞蹈教育的發展被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逐步建立了我國高等專業舞蹈教育體系,將舞蹈教育提高到了大學本科層次。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藝術院校中陸續開始了舞蹈人才碩士、博士的研究生學歷培養,發展到今日,我國已形成了以大學本科為基礎,前伸附中或中專,后延至研究生學歷的完整的專業舞蹈教育體系,可以說,中國當前的高等專業舞蹈教育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現代高等舞蹈教育的幾個發展誤區及創新方法
與其他高等教育一樣,高等舞蹈教育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而中國的舞蹈教育也正是在不斷的面對問題和克服問題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
(一)現代高等舞蹈教育的幾個發展誤區
1.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長期以來,舞蹈教育中人們對舞蹈動作過于關注,很多舞蹈教育者將舞蹈培養重心放置于對學生動作表達能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心中形成一種定式思維,認為只要充分掌握和理解了舞蹈動作要領就學習好了舞蹈,而對動作產生的原因以及對于動作的言語表達都不加以研究和琢磨。長此以往,這種舞蹈教育導致舞蹈專業人才肢體教授能力雖然很強,但是語言傳授能力必然很差,最終大大縮減舞蹈教育人才的從業工作年限,產生舞蹈教育可持續性發展動力不足的嚴重問題,對舞蹈人才的發展空間將起到限制作用。
2.學生的創造潛質受到限制
舞蹈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學生的身體潛能、語言潛能、思維潛能、創造潛能等,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整體地提高。但是,我國當前的舞蹈教育中卻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學術權威等級制,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潛質的發揮。在限定的教育標準和審美尺度下,舞蹈教育的創新便步履荊棘,因為對于舞蹈領域所謂的“權威人士”來講,“百家爭鳴”無疑是對權威的一種嚴重挑釁,是他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寧愿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質,也不能讓權威受到挑戰。舞蹈教育急需改革,只有做到學生尊重老師的同時,身為教師的權威專業人士也鼓勵和尊重學生自由的創造潛能,才能真正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優秀舞蹈人才。
(二)現代高等舞蹈教育的創新方法
1.高等舞蹈教育觀念的創新
高等舞蹈教育不能再遵照陳舊的教育模式,而要從各方面都進行創新改革,首先要創新的就是高等舞蹈教育的教育觀念。舞蹈教育不單是培養學生活動身體的各個部位, 而是培養了學生的氣質和身體之間的協調感。現代舞蹈教育要使學生獲得更深更全面的知識,就要多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我國現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的概念不僅僅表現在社會經濟方面,也表現在教育領域中,這其中包括高等舞蹈教育。知識型的高等舞蹈教育是在充分知識化的社會中發展的舞蹈教育,它是具有知識為動力性和導向性的。當前的高等舞蹈教育必須向培養知識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方面發展,在擁有一套獨特的知識舞蹈的教育方法的基礎上, 高等舞蹈教育的決策和管理也必須具備知識化和專業化的特點。
2.高等舞蹈教育目的的創新
我國高等專業舞蹈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高素質舞蹈人才的培養。由此可見,高等舞蹈教育同樣需要打造培養人才的學理空間。只有在學理介入的前提下,我國的高等專業舞蹈教育才能真正讓每一個舞蹈學員理解對舞蹈本質問題——“為什么舞蹈”。至今仍有許多舞蹈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更多的傳承肢體技藝,他們淡化對動作構成規律、內含的文化基因與藝術表達的特殊性的整體認識,這導致他們自身成為舞蹈教育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正是因為如此,高等舞蹈教育者就應該改變學生這種乏味的表現狀態,有效的組織學生身體感染力的滑落。他們要深刻明白當今的高等舞蹈教育目的已經不再是過多地強調科學的人體訓練系統建設,而是要相對加強對舞蹈者藝術觀念的培育,只有達成這種思維轉變,只能扭轉“重技輕藝”的學科發展的不均衡。
3.高等舞蹈教育結構和知識結構的改革
當前社會對高等專業舞蹈教育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作為高等舞蹈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改變往常那種以培養職業舞蹈演員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結構。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調研工作能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結構,從而一同為高等專業舞蹈教育建設起應對社會需求廣泛、結構合理科學、層次多樣的教育結構體系。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的高等舞蹈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國內劇團輸送優秀表演人才的模式而進行教育的,所以在教育內知識結構的設置中,我們絕大多數人忽視了學生本身對藝術領域的渴望與需求,僅僅是比較集中地關注了培養職業舞者的專業性結構,而相對忽視了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結構的完整綜合性。雖然這種模式確實為我國培養和塑造出了許多優秀的舞蹈藝術表演家,但面對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的教育結構和知識機構不僅不能滿足舞蹈者本身的需求,也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社會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偉,任芳.對高等舞蹈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音樂探索,2001,(02).
[2]游佳穎.高等舞蹈教育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2010,(07).
[3]徐薇.成人高等舞蹈教育教學方法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07).
[4]王海濤.影響高師音教專業學生學習形體興趣的因素和對策研究[J].舞蹈,2006,(01).
[5]邢果.談中國民間舞教學中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J].舞蹈,2006,(01).
[6]常俊勇,李政權.淺析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對民間舞蹈學習的重要性[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