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王梅
摘 要: 本文認為,通過中職語文課,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側重塑造學生思想,指導學生行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將中職生培養成具有良好文化底蘊和職業素養的勞動者。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連綿不斷,是什么讓它延續至今?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然有一股偉大的力量寓于其中。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這一偉大力量,它使中華民族擁有了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能稱其為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們要大力傳承發展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擔當起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
中職語文擔負著對中職生職業素養培育和文化積淀兩方面任務。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職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傳承,形成中國獨有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中職語文課,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側重塑造學生思想,指導學生行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變成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為;將中職生培養成具有良好文化底蘊和職業素養的勞動者,在人生選擇和人生寄托上具有家、國思想,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規律,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同時推動中職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側重點研究;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方法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側重點
1.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應注重職業教育現實。
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一線生產者,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中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即可,不要求過深過難,過于晦澀堅深。如果脫離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能力實際,偏離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向,就會適得其反,無法實現最終目標。
2.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要形成日常性,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環節中。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課前、語文教學課后的融合;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講授;通過升國旗誦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通過早自習誦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等方式,形成有效方法,總結、提煉研究成果,引導中職學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達到培養高素質中職畢業生的目的。
為了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中職學生特點,我們做出如下嘗試:
(1)每月向學生推薦一篇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經典文章,鼓勵學生閱讀,并與學生探討,師生暢談從文中能夠領會什么中華民族思想精髓。文章的選擇要保證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濡染熏陶,使學生能夠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思想智慧。
(2)每節課推出一句蘊含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句子,可以是教師推薦,也可以是學生推薦,師生教學相長。要求句子文字在精,不在多。句子簡潔,含義雋永,值得不斷回味,啟迪人生。
(3)教學中隨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傳統文化。很多經典詩詞已被編寫成歌曲,朗朗上口,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生動有趣的故事最受中職學生歡迎,在故事的熏陶下將中華傳統文化深植于學生心中。
(4)鼓勵學生作文用文言文,可能學生最初所寫生硬簡單,但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中的亮點,及時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發掘其中的樂趣,逐步使學生理解經典文言文用字精當、立意高遠的行文特點。
3.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要注意與時俱進。
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繼承是難以脫離現實社會的,由于每個時代社會思想與價值觀的不同,傳統文化的解讀也必然不同。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當今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同樣可以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滲透進去。可以指導學生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所用經典,使學生對中國現狀有所關心,有所了解,與時代接軌。
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生培養應側重于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建設與鞏固;側重于學生的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鼓勵學生吸取先賢往圣的經驗智慧。
4.有辨別地傳播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道德標準發展至今,會出現一些落后、封建思想,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及時指導學生學會批判性地接受傳統文化,并不是只要傳統的就是優秀的,而是要目光敏銳,及時發現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譬如,在給學生將二十四孝的故事時,可以要求學生分析,哪些故事主人公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是違背人性的,并不是所有人物事跡都是值得模仿的,要理智判斷,不要盲目全盤接受。消除對傳統文化的偏見、誤解和歪曲。通過師生討論和學生辨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方法
1.發揮文言文在中職傳統文化教學中的作用。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中職傳統文化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職學校文言文教學中不能過于苛求字詞運用、逐字翻譯等,要跳出課文,立足整體。一方面是苛求字詞運用對學生職業學習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是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我們應該拓寬學生視野,從作者生平、文章寫作背景、社會現狀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影響。譬如:教學《游褒禪山記》時,介紹王安石生平及經典詩篇與文章,使學生感受到一位為了國家繁榮富強而立志變法,雖遭受挫折與質疑,但矢志不渝,堅持信念的文人形象。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文章中結合王安石所提出的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實際和未來職業發展,培養堅韌的品性。
2.適當擴充課外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中職語文教材所選內容篇幅和知識量遠遠比不上高中教材,這就需要教師選擇適合的課外內容充實課堂教學。而且不一定參照高中教材選擇,即使有些是初中應知應會的文章,有些學生在初中時并未良好掌握,或者值得反復體會,也可以深入挖掘,再次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課文篇目眾多、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篇目,為學生勾勒出一幅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較為清晰的輪廓。例如《岳陽樓記》作為千古名篇就應向學生做重點介紹。通過學習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使學生跳出小我,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更加遠大的人生目標。
3.通過練字領會理解優秀傳統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繼承必不可少的重要紐帶。書法是漢民族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一直認可字如其人,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中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的字體甚至能夠看出他的處事態度。中職學生由于前期義務教育階段文化課基礎薄弱,寫起文章錯字連篇,書法更不被他們關注。中職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培養學生良好書寫習慣,指導他們學會鑒賞書法的重任。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闡述優美字體是職場工作中受到歡迎的重要因素,使學生重視寫好字,寫正確字。
4.利用現代化媒體技術,建立傳統文化數據庫。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各大媒體紛紛推出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綜藝節目,例如中央電視臺的《詩詞鑒賞大會》等。這樣的社會氛圍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平常就要多搜集,多整理。利用現代發達的網絡技術,將搜集整理好的文件上傳,便于教學時使用。這些精心設計的節目會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為此,我們將這些資料上傳到藍墨云班課,它的針對性更強,比QQ群和微信群更專業,學生很少受到無關信息的影響,教學效果更好。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對教師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應當對傳統文化內涵有充分的了解,能夠把握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要結合時代發展,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善于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尋找借鑒、弘揚、利用的可能性。
當今社會政治、經濟高速發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不斷涌現,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思想體系,容易使人迷失。當代學生通過網絡接觸事物更加多樣,有好有壞;他們敢于對權威觀點提出挑戰,這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同時擁有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能夠清醒地辨別各種思想觀點的是非對錯,在大是大非面前牢牢把握自己。只有這樣,才有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與此同時,教師不能滿足于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對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與學習,不斷探討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學生歡迎,培養學生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興趣。
總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內容應與時代接軌,選擇對中職生思想有深刻啟迪的文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變成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為;在充分考慮實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家、國思想,注重中職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使學生自覺履行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重義守信、揚善棄惡、寬厚堅韌等中華民族優良品質,愿意自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提高學生在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盧英華.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一種戰略思考[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