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宇
摘 要: 本文以七個北部地區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城鎮居民2004~2010年七年間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消費習慣、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為例,利用省際靜態面板數據分析工具和模型對我國北部地區的代表性省市的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收入水平、人們的消費習慣和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對居民消費水平存在顯著影響,且各省市之間差異明顯。最后,本文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減少不同城市之間的消費水平差異提供幫助。
關鍵詞: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影響因素;城市差異;面板數據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仍有一個難題困擾著中國經濟發展,即內需不足。而消費低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居民消費差距過大,地區間差異顯著。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準確地掌握不同城市之間居民消費差距與城市消費影響因素的關系,并且從中總結規律,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因此,本文從收入水平、城鎮居民消費習慣和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的維度出發,研究居民消費影響因素在北方地區的7個城市間的差異,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以期能為縮減城市間消費水平差距、改善民生提供幫助。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此類研究,國際上的很多文章都主要從地區間文化差異、地理因素等角度進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國內關于消費區域差異的研究方向與國外有所不同,所用的方法和研究角度也大有不同。
丁任重、朱博研究了五個影響因素,即收入水平、城鎮化程度、人口撫養比、消費習慣、房地產發展規模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得出五個指標對不同地區影響存在顯著差異[1]。
張尋遠、李文啟從整體角度出發,研究后認為導致居民消費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地區開放程度、金融發展和基礎設施欠缺四個因素,并認為不同的影響因素對不同收入水平地區的居民消費水平影響差異顯著[2]。
實證研究
數據與變量選取
在數據的選取上,本文從國家統計年鑒獲取北部地區的7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的2004~2010年的面板數據,這七年間統計口徑相對一致,因而對這7年數據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變量的選擇,本文選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作為因變量,主要考慮以下三種因素作為自變量:一是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收入水平或多或少地決定了居民消費程度的高低,因此本文擬定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為自變量;二是城鎮居民消費習慣。一般來說,人們的當期的消費水平會受到前期消費水平影響,前期消費程度越大,當期消費就會相應減少,因此我們選擇上一期的消費水平作為消費習慣;三是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水平能反映地區的消費觀念等,因此將其作為自變量。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用cons表示城鎮居民消費水平,ch表示城鎮居民消費習慣,inc表示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sec表示城鎮居民人居社會保障性支出。
模型估計與調整
本文運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模型分析,首先根據模型形式設定檢驗,確定面板數據模型形式。根據Eviews運算,可以得到不變參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為42828195,變截距模型的殘差平方和為26396694,變參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為5826302,計算求出統計量6.478,大于給定的置信度下的相應臨界值2.054,因此拒絕原假設,認為樣本數據無法建立不變參數模型,繼續檢驗假設H1。計算求出統計量4.342,大于給定的置信度下的相應臨界值2.123,所以拒絕原假設,認為樣本數據無法建立變截距模型,所以采用變參數模型進行樣本擬合。
接下來,運用 Hausman統計量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隨機效應,得到檢驗結果可以看出Hausman檢驗的P值小于0.05,因此拒絕原假設,即隨機變化的個體影響與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相關,即認為擬合的變參數模型不存在隨機效應影響,模型為固定影響的變參數模型。
計量結果
根據Eviews運算得出的固定影響的變參數系數,可以得出各地區固定影響的變參數模型的系數為:
a值:經過計算北京為-178869.54、天津為-95488.25、河北為-70073.95、黑龍江為-78148.20、吉林為-71297.64、遼寧為-91301.19、內蒙古為-99039.41。
值:經過計算北京為-1523.0、天津為18195.65、河北為6756.23、黑龍江為2430.66、吉林為9176.50、遼寧為10341.35、內蒙古為13393.75。
值:經過計算北京為22962.43、天津為-7275.18、河北為2584.49、黑龍江為7485.21、吉林為126.78、遼寧為2316.63、內蒙古為-1188.90。
值:經過計算北京為-1207.82、天津為78.85、河北為-849.21、黑龍江為-324.50、吉林為-758.69、遼寧為-1977.77、內蒙古為-727.79。
結論
從得到的表達式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的城市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具體分析如下。
收入對消費影響的城市差異
表達式中的系數代表居民消費的收入彈性,可以看出除了北京的為負值外,其余城市的城鎮居民的總收入均對居民消費均有正向影響,這表示北京地區的城鎮居民的人均總收入增加,消費將減少。可以看出其他城市均隨著城鎮居民的人均總收入增加,消費水平也會增加,其中內蒙古的收入彈性最突出。其次,遼寧、吉林等地的收入彈性也遠超其他城市,說明這兩個城市的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對消費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居民消費習慣對當期消費影響的城市差異
表達式中的系數代表居民的消費習慣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程度,天津和內蒙古兩地的說明居民的消費習慣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呈負相關的關系,兩者中天津的消費習慣彈性較大。在其余消費習慣對消費水平有正向影響的城市中,北京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的彈性系數最大,說明北京市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絕大部分受上一年的消費水平影響,而且上一年的消費程度越高,現年的消費水平就越高。
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對當期消費影響的城市差異
系數代表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對當期消費的影響,從表達式中可以看出,除了天津外,其余城市的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均隨著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的增加而減少。天津受惠于本身地理區位優勢,在人民生活保障的各個方面都采取了很多重大的社會保障福利舉措,在北部地區中,天津、北京的社會保障程度還是遙遙領先于其他北部地區城市的,所以北京市的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性支出的彈性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模型分析得出的結果,結合我國居民實際消費情況,現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要縮減地區間消費差距,就要縮小收入差距。無論對于哪個城市來說,收入的高低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居民的消費水平。要想實現縮減地區間消費差距的目的,就必須縮小收入差距。對于某些發展較落后的地區應重點幫扶,適度調整居民的薪酬待遇,以提高居民的總收入水平。
第二,要縮減地區間消費差距,就要鼓勵居民改變消費觀念。我國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許多思想習慣如崇尚節儉的消費觀等,仍然影響著新一代的人,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目前的消費現狀,就要從改變人們傳統的消費觀念上出發,鼓勵人們建立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進行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綠色消費,以達到消除地區間消費差距、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目的。
第三,要縮減地區間消費差距,就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健全,居民對醫療保健等社會保障性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首先,政府應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提高基本養老金待遇、健全醫療保險體系、加大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方面的支出;完善社會救濟制度,對于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政府應加大財政支出,以確保不同地區的低收入居民都能享受相同的社會保障待遇,實現消除地區間消費差距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丁任重,朱博.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基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3,29(02).
[2]張尋遠,李文啟.城鎮居民消費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應——基于中國省份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