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惠青 王紀忠 鄧卓鵬 王棲
摘 要:海南作為旅游大省,旅游產業績效不高。本文分析了海南旅游產業現狀,發現海南旅游產業目前存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對弱化、經濟基礎薄弱,海南本省居民旅游消費水平不高、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尚需時日等問題,提出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激發市場活力的旅游產業發展機制、轉變旅游產業增長方式,在“軟實力”上下足功夫、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海南省 全域旅游 產業績效 自由貿易區 轉型升級
海南省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中國第一個生態省。海南熱帶島嶼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在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格局中,海南是惟一具備條件建成熱帶海島海濱旅游度假勝地的地區。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期間,海南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為全國探索經驗、做出示范。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區(港)建設的穩步推進,旅游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減少“盲目樂觀”和“遍地開花”的現象,整合資源,發揮全要素生產力的最大效用,提高海南旅游產業績效迫在眉睫。
一、海南省旅游產業現狀
(一)海南旅游產業區位優勢獨特
海南省位于中國的最南端,包括海南島和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其周圍廣闊的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是中國最小的陸地省,最大的海洋省。
海南省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中國第一個生態省,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熱帶濱海度假勝地。海南具備國際旅游業通用的五大元素——燦爛的陽光、柔軟的沙灘、湛藍的海水、新鮮的空氣和原生態植被,這里四季無冬、陽光充沛、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堪稱人間天堂、南海明珠。在中國,海南是唯一能與世界著名的海島度假勝地巴厘島、普吉島、夏威夷等相媲美的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過程中重要的資源稟賦。
(二)海南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
海南建省辦特區30年來,海南旅游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順應了國家對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定位。目前,旅游業被確定為海南省重點支持發展的12大產業之一,是最具特色與潛力的外向型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
海南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第一,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發布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旅游業步入新的發展時期;第二,海南積極做好全域旅游頂層設計,全面啟動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相繼出臺了《海南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認定標準》、《海南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導則》和《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設發展規劃》等制度文件,形成了旅游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現代旅游治理機制建設,加快海南旅游轉型升級;第三,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特區30周年之際,國家向海南釋放了巨大的政策紅利,支持海南全面開展自由貿易區(港)建設,充分發揮海南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進一步推進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注重頂層設計、開拓創新,建設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之中,足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視和對海南未來深化改革的期待。
一系列利好的新政策、新制度、新舉措、新思路為未來海南旅游產業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新活力、新動能、新挑戰,海南旅游產業迎來了新的增長點和前所未有的機遇期。
(三)海南旅游產業量質齊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收入的提高,中國進入了全民旅游的新時代,人們對旅游產品需求的變化必將帶來旅游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需要對旅游品質的提升、旅游產品的組合、旅游創新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提升。海南應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為契機,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經驗、總結出成果,形成生動的實踐范例,為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意義非凡。
1.海南積極拓展旅游消費發展的空間,離島免稅購物政策更加便利、跨國郵輪旅游航線更加豐富、西沙旅游更加便捷,探索賽馬、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彩票,海南旅游消費國際化明顯提升。
2.“創新因子”植入海南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海南以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為契機,嚴守生態底線,將全島看作一盤棋,劃分為五大功能區,統一規劃建設。
3.旅游治理機制邁上新臺階,啟動導游管理體制改革,三亞、萬寧、瓊海相繼成立了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使旅游市場規范有序,打造海南旅游品牌。
4.穩步推進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試驗區建設,使醫療、康養和旅游深度融合,通過改革創新不斷釋放發展活力。
(四)旅游基礎設施穩步推進,構建陸海空一體化互聯互通路網
1.2013年,海南省“田”字型高速公路網納入國家高速網,規劃總里程達1152公里,目前已建成通車里程779公里,預計至2019年底,海南省“田”字型高速公路網將全線貫通,“十三五”期間將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2017年,海南省謀劃打造“豐”字型高速公路網,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海南旅游產業發展。
2.未來海南將形成“南北東西,兩干兩支”的機場格局。南北指三亞鳳凰機場和海口美蘭機場;東西指博鰲機場和儋州機場。目前,美蘭機場二期將于2019年10月運營;三亞新機場將于2020年建成投用。
3.海南初步形成以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亞港、清瀾港的“四方五港”為主體,臨高、昌江、樂東、瓊海和三沙等港口碼頭為補充的總體發展格局。
4.作為世界上首條環島高鐵,其建成通車不僅是技術的進步、國力的提升,更是吸引全球游客來海南的環島旅行。環島高鐵的開通給海南旅游產業帶來了質的飛躍,對推進旅游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海南省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海南省的持續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海南省旅游產業績效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但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卻起到了阻礙作用,主要原因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海南旅游產業規模經濟尚未形成。在旅游產業發展持續向好的情況下,海南省旅游產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相對弱化
海南旅游產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政策制度等對海南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在政策落地和執行層面還存在著不足之處,當下“政府主導型”的旅游發展戰略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旅游產業規模報酬遞增速度慢、尚未形成規模經濟,勢必影響海南旅游產業的發展。
(二)海南經濟基礎薄弱,海南本省居民旅游消費水平不高
海南曾經一段時期過度依賴房地產業,多年來產業結構不合理,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不高、本地居民收入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導致本省居民旅游消費需求未得到有效釋放和拉動。
旅游產業發達程度與某一地區的經濟實力緊密相關,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對旅游產業形成良性反哺和支撐。2017年,海南省GDP為4462.54億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位居第28位,可見海南經濟基礎薄弱、總量低,制約了對旅游產業的反哺能力。
同時,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影響著人們旅游意識的培養。 2017年,海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55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3421元,與發達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廣東相比較,分別低36434.72元、34676.59元、19492.45元、14469.09元和10450.05元。 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費水平也高,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9791.85元和37425.34元,而海南人均消費支出為15403元,差距明顯。居民收入不高必然導致本省居民旅游消費水平偏低。
(三)海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尚需時日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2017年發布的《中國出境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公民境外游超過1.3億人次,消費額1152.9億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國。中國游客在泰國、日本、韓國、越南、柬埔寨、俄羅斯、馬爾代夫、印尼、朝鮮、南非等10個國家的國際游客中的占比高達30%,是這些國家的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中國游客也是美國、英國、新西蘭、菲律賓、加拿大等國家的旅游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隨著消費升級換代加快,多樣化、個性化、品位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旅游產業呈現出“消費能力提升、旅游品質升級、旅游需求多變”的特點和趨勢,人們更在意選擇個性化、品味化、品質化、富有內涵的旅游產品。
據統計,2017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6745.01萬人次,同比增長12%,實現旅游收入811.99億元,同比增長20.8%。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11.94萬人次,同比增長49.5%,旅游外匯收入6.81億美元,同比增長94.6%。在鄉村旅游方面,2017年海南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951.43萬人次,同比增長16.8%,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8.57億元,同比增長26.2%。可見,海南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游客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但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海南旅游產業除規劃、布局、管理、設施不足外,仍存在高端化、國際化、特色化旅游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和結構性矛盾。低端產品多、中高端產品少;同質化產品多,個性化產品少,尤其是旅游產品開發水平不高,缺乏具有文化內涵、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業態。
三、對策和建議
(一)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激發市場活力的旅游產業發展機制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極大激發市場活力的戰略舉措。簡政放權放出活力和動力、創新監管管出公平和秩序、優化服務服出便利和品質。推進海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國內國際競爭力,逐漸弱化“政府主導型”的旅游發展戰略(政府的意志)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創新、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打造國際一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更大激發旅游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二)轉變旅游產業增長方式,在“軟實力”上下足功夫,練好內功
當前,旅游增長方式已呈現出由適度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旅游產品從觀光旅游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旅游客源結構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的特征。海南應以建立“國際消費中心”為契機,順應消費經濟的潮流,旅游產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與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巴厘島、夏威夷等相比,海南旅游產業除了酒店星級標準、酒店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海南在接待國外游客人次、人均停留時間、旅游收入、創新性等方面的國際化程度較低。因此,海南要練好內功,提高國際化程度更在于“軟實力”的提升,要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努力創出品牌。推動本土品牌國際標準化建設,為游客提供“國際化”的服務。
(三)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水平
海南應抓住自由貿易區(港)建設的歷史機遇,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現代服務業為抓手,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打造以服務型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結構。讓改革開放的紅利惠及本地居民,經濟實力增強、居民收入提高,才能有效激發本省居民旅游消費水平。
參考文獻:
[1]侯冠平.“海上絲綢之路”支點下的三亞旅游業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8(20).
[2]陶穎.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對策研究——以金華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8(11).
[3]周汝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浙江衢州旅游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7(26).
[4]印皋寧.“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旅游產業分析[J].城市旅游規劃,2015(18).
[5]查建平,王挺之,馮宇.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J].資源科學,2015(03).
[6]劉春濟,馮學鋼,高靜.中國旅游產業結構變遷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J].旅游學刊,2014(08).
[7]吳之杰,郭清.我國健康旅游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03).
[5]郭美斌.四川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J].旅游經濟,2012(11).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全域旅游視角下海南省旅游產業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Hnky2017-70)階段性成果。〕
〔陳松、惠青(通訊作者),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